排气歧管及其加工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61254B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1710950450.0

    申请日:2017-1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包括与发动机气缸连通的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第一排气支管的第一排气出口和第二排气支管的第二排气出口并列布置,第一排气出口和第二排气出口的外壁相互抵接;由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在抵接端面固接,将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连接为一体。仅通过连接法兰处的密封即可保证排气歧管的密封性,无需额外对排气歧管进行分节,减少了密封环的使用,降低了密封处泄漏的风险,保证了排气歧管密封结构的稳定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的加工方法。

    车速的修正方法及装置、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1409647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247600.3

    申请日:2020-03-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速的修正方法及装置、车辆。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车辆的车速信号,并基于车速信号确定目标车辆的第一车速;通过预定模型确定用于对目标车辆的第一车速进行修正的修正系数,其中,预定模型为使用多组训练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多组训练数据中的每组训练数据均包括:修正系数以及与修正系数对应的车重和胎压;利用修正系数对第一车速进行修正,得到第二车速,其中,第二车速为目标车辆的实际车速。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解决实际车速与计算车速不一致的技术问题。

    一种车辆安全保护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696866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611264596.1

    申请日:2016-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安全保护方法,包括:查询发动机状态信息;判断发动机是否运行;若运行,查询钥匙开关信息;判断钥匙开关是否关闭;若关闭,查询车辆实时车速与发动机实时转速;若实时车速小于设定车速,实时转速小于设定转速,发动机停机;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查询模块查询发动机状态信息、钥匙开关信息、车辆实时车速与发动机实时转速;判断模块根据查询信息,判断发动机是否运行、钥匙开关是否关闭、车辆实时车速是否小于设定车速与发动机实时转速是否小于设定转速;控制模块根据判断信息,控制发动机运行。本发明通过比对实时车速与设定车速、实时转速与设定转速,控制发动机;在安全工况下,ECU断电,避免发生事故。

    一种燃油滤清器的水量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52995A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811056179.7

    申请日:2018-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油滤清器的水量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燃油滤清器包括集水杯,集水杯中设置有一水位传感器;水量控制方法包括:通过水位传感器获取集水杯的水位;确定车辆是否处于熄火状态;若车辆处于熄火状态并且集水杯的水位大于水位上限,控制卸放集水杯的水量;在集水杯的水位等于水位上限时,控制卸放集水杯的水预设时间长度,进而使得集水杯中的水被释放完全,防止水分进入到燃油系统中,对燃油系统中的精密部件造成损害,保证燃油系统正常运行;并且只需要一个水位传感器,降低成本。

    一种取力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03139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310272989.7

    申请日:2013-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力器,包括取力输出轴和支撑所述取力输出轴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取力输出轴的一端设有取力齿轮,用于与发动机齿轮室的齿轮啮合,另一端设有内花键,用于与动力装置的外花键配合;所述取力输出轴与所述壳体偏心设置。由于取力输出轴与壳体偏心设置,根据动力装置的转速需求,需要改变取力器的传动速比时,只需要根据需要改变取力输出轴的取力齿轮的齿数,相应地改变取力输出轴相对壳体的偏心位置,取力输出轴与壳体偏心设置的结构易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取力器无需改变安装位置即可调整取力器的传动速比,避免了因取力器安装位置的变化导致的相关配套结构的改动。

    一种发动机实际输出扭矩测量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679862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11269830.X

    申请日:2016-12-30

    Inventor: 张成国 栗明 李广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3/00 G01M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实际输出扭矩测量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实际输出扭矩测量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当前发动机的转速和排气温度;步骤2、根据当前的转速和排气温度,利用已存储的扭矩MAP图,通过查表的方法,获得初始扭矩值;步骤3、获取修正系数,并对初始扭矩值进行修正,得到实际扭矩值。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实际输出扭矩测量方法,利用已存储在发动机ECU内的扭矩MAP图,根据当前发动机的转速和排气温度,在扭矩MAP图内查找当前发动机的初始扭矩值,并对初始扭矩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发动机实际输出的扭矩值,准确性高;也无需将发动机从整车中拆下,测试过程简单、快捷,测试成本低,实用性强。

    一种放油装置及油底壳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781671B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610348804.X

    申请日:2016-0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机油排放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油装置及油底壳。放油装置包括放油塞座,放油塞座的轴向设有台阶通孔,台阶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孔径;台阶通孔内设有活塞,活塞与第二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滑动密封配合,活塞内设有开口朝下的空腔,并且空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液体通道,用于在活塞向上运动时连通第一通孔和空腔;放油塞座上设有第一通孔的一端设有限位支座,限位支座与活塞之间设有复位件,用于活塞的自复位;限位支座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液体通道;第二通孔的下部内壁上还设有限位凸台。本发明的放油装置提高了放油速度,放油更加彻底。

    排气歧管及其加工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61254A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710950450.0

    申请日:2017-1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包括与发动机气缸连通的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第一排气支管的第一排气出口和第二排气支管的第二排气出口并列布置,第一排气出口和第二排气出口的外壁相互抵接;由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在抵接端面固接,将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连接为一体。仅通过连接法兰处的密封即可保证排气歧管的密封性,无需额外对排气歧管进行分节,减少了密封环的使用,降低了密封处泄漏的风险,保证了排气歧管密封结构的稳定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的加工方法。

    一种发动机进气流量标定系统及标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8204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60884.X

    申请日:2016-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流量标定系统,包括发动机和ECU,所述发动机设有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分别通过废气管路和增压管路与所述进气管路连通,所述废气管路设有EGR阀,所述增压管路设有增压器,所述进气管路的进气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进气管路靠近所述进气端依次设有进气流量传感器和进气节流阀,所述进气流量传感器、进气节流阀、EGR阀和增压器均与所述ECU相连;所述ECU内置有进气流量传感器特性曲线模块。本发明能够减少人为标定发动机进气流量的工作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学习功能的进气流量标定方法。

    一种取力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03139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272989.7

    申请日:2013-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力器,包括取力输出轴和支撑所述取力输出轴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取力输出轴的一端设有取力齿轮,用于与发动机齿轮室的齿轮啮合,另一端设有内花键,用于与动力装置的外花键配合;所述取力输出轴与所述壳体偏心设置。由于取力输出轴与壳体偏心设置,根据动力装置的转速需求,需要改变取力器的传动速比时,只需要根据需要改变取力输出轴的取力齿轮的齿数,相应地改变取力输出轴相对壳体的偏心位置,取力输出轴与壳体偏心设置的结构易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取力器无需改变安装位置即可调整取力器的传动速比,避免了因取力器安装位置的变化导致的相关配套结构的改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