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46631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110521066.5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近场双向传能系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驱动电路采集开关器件单元输入侧电压,产生第一数字信号,再转换为第一模拟信号,输出至二选一开关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第二数字信号,输出至第二驱动电路,转换为第二模拟信号,并输出至二选一开关电路;二选一开关电路根据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的第三数字信号选择接通支路,将第一模拟信号或第二模拟信号输出至开关器件单元,以控制对应开关器件的开通或关断,使电路工作在同步整流模式或逆变模式,达到在非接触式近场双向传能系统中实现双向传能的目的,同时简化了驱动电路结构、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并提高控制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691027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110697975.4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J50/12 , H02M7/5387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系统包括:全桥逆变电路、发射端LCC型谐振补偿网络、耦合线圈机构、接收端S型谐振补偿网络和等效负载模块。方法包括:S1、根据输入、输出和输出特性曲线,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参数初始计算与选取;S2、根据LCC‑S型谐振拓扑失谐状态的电路输出特性得到参数优化设计约束一;S3、根据全桥逆变电路功率器件的软开关动作实现条件得到参数优化设计约束二;S4、完成对系统优化参数的计算与选取。本发明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耦合系数宽范围变化工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电压、功率和较高运行效率,降低系统对耦合系数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泛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46631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521066.5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近场双向传能系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驱动电路采集开关器件单元输入侧电压,产生第一数字信号,再转换为第一模拟信号,输出至二选一开关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第二数字信号,输出至第二驱动电路,转换为第二模拟信号,并输出至二选一开关电路;二选一开关电路根据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的第三数字信号选择接通支路,将第一模拟信号或第二模拟信号输出至开关器件单元,以控制对应开关器件的开通或关断,使电路工作在同步整流模式或逆变模式,达到在非接触式近场双向传能系统中实现双向传能的目的,同时简化了驱动电路结构、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并提高控制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49059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390769.1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频逆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频逆变器低杂散电感回路设计方法。换流回路的主母排采用叠层结构,所述主母排包括正铜排和负铜排两层铜排,正铜排和负铜排的宽度、长度及厚度相同;根据所述主母排中铜排的宽度、长度以及两层铜排的间距对主母排杂散电感的影响,确定电感期望值下的主母排的尺寸规格;在所述主母排上设置吸收电容模块,用于抑制母排电感引起的电压尖峰,降低回路等效电感;吸收电容模块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小电容,通过双脉冲测试电路的等效电路确定所述吸收电容模块中小电容的容值;基于Q3D和simplorer联合仿真,并通过改变吸收电容模块中小电容的数量或通过改变主母排的尺寸规格,获得符合最终电感期望值的功率回路。
-
公开(公告)号:CN110518717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1910836611.2
申请日:2019-09-05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信息交互装置和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位置偏移及由此引起的待机损耗大、电能传输效率低的问题。所述基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信息交互装置,包括采集与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采集与处理模块采集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信息,通过控制模块对所采集的信息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对应的驱动信号。本发明有效地减小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待机损耗,节省了充电时间,同时实现了充电电池过压过流保护,可以避免非接触能量传输系统在能量发送端和能量接收端发生较大偏移时仍进行低效率电能传输的工作状态,实现系统高效能量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3691027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697975.4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2J50/12 , H02M7/5387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系统包括:全桥逆变电路、发射端LCC型谐振补偿网络、耦合线圈机构、接收端S型谐振补偿网络和等效负载模块。方法包括:S1、根据输入、输出和输出特性曲线,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参数初始计算与选取;S2、根据LCC‑S型谐振拓扑失谐状态的电路输出特性得到参数优化设计约束一;S3、根据全桥逆变电路功率器件的软开关动作实现条件得到参数优化设计约束二;S4、完成对系统优化参数的计算与选取。本发明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耦合系数宽范围变化工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电压、功率和较高运行效率,降低系统对耦合系数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泛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1871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836611.2
申请日:2019-09-05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信息交互装置和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位置偏移及由此引起的待机损耗大、电能传输效率低的问题。所述基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信息交互装置,包括采集与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采集与处理模块采集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信息,通过控制模块对所采集的信息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对应的驱动信号。本发明有效地减小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待机损耗,节省了充电时间,同时实现了充电电池过压过流保护,可以避免非接触能量传输系统在能量发送端和能量接收端发生较大偏移时仍进行低效率电能传输的工作状态,实现系统高效能量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0165874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524325.2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路控制装置、系统及方法,包括传感器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电路;传感器单元分别与被控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电性连接;数字信号处理器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被控电路的整流管单元电性连接;其中,传感器单元采集信号后,发送信号给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将该信号转换为对应的数字信号,并对数字信号进行预设的逻辑判断,输出控制信号给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根据控制信号确定每个场效应管对应的驱动信号,并向被控电路的每个场效应管分别输出对应的驱动信号,其中,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场效应管的开通或断开,从而达到在低压大电流情况时,减少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整流损耗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11547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345488.4
申请日:2019-04-26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频逆变器母排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频逆变器低杂散电感的叠层母排。包括主母排和用于抑制母排杂散电感的吸收电容模块;所述主母排包括正铜排和负铜排两层铜排,所述正铜排和所述负铜排叠层放置,在两层铜排的中间以及两侧铺设绝缘材料;所述主母排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叠,形成U型的双层折叠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部、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为直流输入端;所述吸收电容模块包括用于吸收直流电压振荡的第一组吸收电容和用于提升功率密度的第二组吸收电容。本发明的母排采用U型的双层折叠结构,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不仅降低了杂散电感,还有效提升了高频逆变器的功率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10229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586981.7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同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舱。该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舱适用于具有特殊需求的电能传输环境,如水下、地下、矿井、深空等。以水下环境为例:密闭抗压装置在防止水下渗入舱体的同时抗击深水压力,是由非金属外壳和内层金属支撑内壳构成,内外壳之间布置有能量接收线圈,为电能变换电路供能;负载电池与电能变换电路位于圆弧形磁耦合拾取机构内部,电能变换电路紧密贴合于负载电池底部布置,充分利用了舱内空间;电能变换电路中扇形金属散热片与圆弧形磁耦合拾取机构的支撑铝壳一体化连接,形成了良好热通路,可以将电能传输产生的热量通过圆弧形磁耦合拾取机构转移至舱体外部。具有节省空间、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