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4033237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276924.4

    申请日:2014-06-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进气调节通道、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组成。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并且绕涡流调节阀轴中心转动;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克服了在变涡流调节时气阀对气道内气流较大的节流作用而导致的气道流通能力下降。使得发动机泵气损失大大降低。更加便于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缸内涡流,组织燃烧,保持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能。

    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4033237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276924.4

    申请日:2014-06-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进气调节通道、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组成。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并且绕涡流调节阀轴中心转动;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克服了在变涡流调节时气阀对气道内气流较大的节流作用而导致的气道流通能力下降。使得发动机泵气损失大大降低。更加便于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缸内涡流,组织燃烧,保持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能。

    一种高增压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47780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410291368.8

    申请日:2014-06-25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高增压发动机进气道及设计方法,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包括进气道渐缩段、进气道喉口和进气道渐扩段。所述进气道喉口处截面积A0与进气道出口面积A2之比在0.75~0.85之间;所述进气道喉口与进气道出口之间距离L1与进气道总长度L之比在0.4~0.6之间。本设计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克服了现有进气压力不高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方法所设计的进气道流通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出满足高增压工作条件要求的发动机进气道,提高了高增压进气道的流通能力,增加了进气终了气缸内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进气量,对优化燃烧,提升高增压发动机性能有积极作用。

    一种高增压发动机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47780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410291368.8

    申请日:2014-06-25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高增压发动机进气道及设计方法,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包括进气道渐缩段、进气道喉口和进气道渐扩段。所述进气道喉口处截面积A0与进气道出口面积A2之比在0.75~0.85之间;所述进气道喉口与进气道出口之间距离L1与进气道总长度L之比在0.4~0.6之间。本设计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克服了现有进气压力不高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方法所设计的进气道流通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出满足高增压工作条件要求的发动机进气道,提高了高增压进气道的流通能力,增加了进气终了气缸内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进气量,对优化燃烧,提升高增压发动机性能有积极作用。

    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

    公开(公告)号:CN107762578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0928488.8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包括蜗壳腔,所述蜗壳腔具有收集来自于发动机排气的蜗形流道,通过所述蜗形流道将排气送入位于叶轮叶片入口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腔内沿排气流动方向纵向设置有滑动隔板,用于将所述蜗形流道分隔成截面积相对变化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本发明通过在蜗壳内设置可滑动隔板,将蜗壳流道分为两个流道。通过可滑动隔板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气体的流量,同时也对蜗壳出口气流角度进行调节。通过控制蜗壳出口气体的流动角来实现径流涡轮和混流涡轮的切换,因此流动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更适用于在不同发动机工况下,优化增压器和发动机综合性能。

    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939558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0928487.3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包括多个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EGR阀、EGR冷却器、进气歧管、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增压中冷器和中冷后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动机气缸分组分别连接多根所述排气歧管;所述涡轮机具有多个涡轮蜗壳腔室通向涡轮叶轮;多根所述排气歧管分别进入对应的多个所述涡轮蜗壳腔室;至少部分所述排气歧管同时与所述EGR阀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和排气歧管布置更有利于减小各缸排气间干扰,利用排气脉冲效应,便于排气能量的保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还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内设置有不同截面积蜗壳腔,可以形成不同梯度的蜗壳非对称度,便于发动机不同工况下EGR率优化。

    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

    公开(公告)号:CN107762578B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710928488.8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包括蜗壳腔,所述蜗壳腔具有收集来自于发动机排气的蜗形流道,通过所述蜗形流道将排气送入位于叶轮叶片入口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腔内沿排气流动方向纵向设置有滑动隔板,用于将所述蜗形流道分隔成截面积相对变化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本发明通过在蜗壳内设置可滑动隔板,将蜗壳流道分为两个流道。通过可滑动隔板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气体的流量,同时也对蜗壳出口气流角度进行调节。通过控制蜗壳出口气体的流动角来实现径流涡轮和混流涡轮的切换,因此流动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更适用于在不同发动机工况下,优化增压器和发动机综合性能。

    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939558B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710928487.3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包括多个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EGR阀、EGR冷却器、进气歧管、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增压中冷器和中冷后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动机气缸分组分别连接多根所述排气歧管;所述涡轮机具有多个涡轮蜗壳腔室通向涡轮叶轮;多根所述排气歧管分别进入对应的多个所述涡轮蜗壳腔室;至少部分所述排气歧管同时与所述EGR阀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和排气歧管布置更有利于减小各缸排气间干扰,利用排气脉冲效应,便于排气能量的保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还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内设置有不同截面积蜗壳腔,可以形成不同梯度的蜗壳非对称度,便于发动机不同工况下EGR率优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