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7142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80024732.1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Inventor: 比约恩·巴特尔斯 , 卡尔海因茨·博伊曼 , 菲奥娜·格吕宁格尔 , 西蒙·古比尔 , 大卫·史蒂芬·赫温斯 , 雷莫·霍赫斯特拉瑟 , 丽莎·乔迪克 , 丹妮拉·克鲁门阿克 , 贝恩德·库恩 , 内纳德·马内维斯基 , 斯蒂芬尼·凯瑟琳娜·梅施 , 马库斯·鲁道夫 , 安德烈斯·迈克尔·托斯托夫 , 保罗·韦斯特伍德
IPC: C07D207/16 , C07D205/04 , C07D207/10 , C07D207/12 , C07D209/24 , C07D209/44 , C07D211/60 , C07D217/22 , C07D223/06 , C07D265/30 , C07D401/10 , C07D401/12 , C07D403/08 , C07D403/10 , C07D403/12 , C07D405/06 , C07D409/08 , C07D409/14 , C07D413/12 , C07D413/14 , C07D417/08 , C07D417/12 , C07D487/04 , A61K31/4025 , C07D207/08 , C07D401/06 , C07D403/06 , C07D417/14 , A61P25/00 , A61P25/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式I的新颖化合物,其中R1、R10、Rx、Ry、Y、m和n如本文所述;包含所述化合物的组合物;以及使用所述化合物的方法。#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3461590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662816.0
申请日:2021-06-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7D209/30 , C07D409/08 , C07D405/08 , C07D233/90 , C07D239/553 , C07D239/54 , C07D239/36 , C07D209/48 , C07J4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膦催化环丙烷C‑H活化胺化反应构建1‑取代环丙胺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有机膦催化剂,环丙烷与酰胺或者N‑杂环芳香族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得到相应的环丙基胺类化合物,其收率最高可达99%。本发明无过渡金属,优异的区域选择性,操作简便实用易行,收率高,环境友好,催化剂商业可得,反应条件温和,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328329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980005102.3
申请日:2019-10-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C07D405/04 , C07D405/08 , C07D405/14 , C07D409/04 , C07D409/08 , C07D409/14 , H01L51/00 , H01L51/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新型杂环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7074800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580014389.8
申请日:2015-01-09
Applicant: 康内克斯生命科学私人有限公司
IPC: C07D333/60 , A61K31/381 , A61K31/4025 , A61K31/4192 , A61K31/428 , A61K31/4436 , A61K31/4439 , A61K31/506 , A61P3/04 , A61P3/06 , A61P3/08 , A61P3/10 , A61P9/12 , C07D277/60 , C07D333/66 , C07D409/04 , C07D409/06 , C07D409/08 , C07D409/12 , C07D417/04 , C07D417/06 , C07D41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学式(I)的某些经取代的双环化合物,其为RXR的促效剂,并在特定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可以透过活化这些受体预防或治疗。此外,本发明涉及所述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包括所述化合物的医药组合物及所述化合物在治疗特定疾病中的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1516844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0780034449.8
申请日:2007-07-17
Applicant: 格吕伦塔尔有限公司
IPC: C07D209/14 , C07D209/20 , C07D409/08 , C07D409/12 , C07D471/04 , C07D403/06 , C07D401/06 , C07D307/81 , C07D401/12 , C07D333/58 , C07D401/04 , A61K31/404 , A61K31/4178 , A61K31/4439 , A61K31/418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09/14 , C07D307/81 , C07D333/58 , C07D401/04 , C07D401/06 , C07D401/12 , C07D401/14 , C07D403/06 , C07D403/08 , C07D405/06 , C07D409/08 , C07D409/12 , C07D409/14 , C07D47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被取代的杂芳基衍生物,制备其的方法,含这些化合物的药物和被取代的杂芳基衍生物用于制备药物的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2851025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10381334.9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南开大学
IPC: C09K11/06 , C07F5/00 , C07D409/08
Abstract: 一种具有光可控性能的智能稀土发光超分子器件,为由带有稀土金属铕配合物的24冠8主体大环1和具有光异构功能的二杂芳基乙烯客体2•PF6混合构成的准轮烷组装体[1•2][PF6],其化学式为C92H80EuF21N5O15PS4,可用于控制稀土金属铕配合物特征荧光的读出和擦除。本发明的优点是:该超分子器件具有高效、灵敏、可远程控制、绿色清洁、高耐疲劳性等显著优势,用紫外光365nm和近红外光614nm循环照射组装体可以控制稀土金属铕配合物特征荧光的读出和擦除,在室温条件下可以通过肉眼很容易看到稀土金属荧光颜色变化,该超分子器件在纳米信息处理技术和纳米记忆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792435B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申请号:CN201010045822.3
申请日:2010-01-11
Applicant: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IPC: C07D409/08 , C09K9/02 , G11C16/00 , H03K17/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噻吩吲哚混联型不对称全氟环戊烯化合物及合成方法和应用,该光致变色材料在溶液或薄膜中均可保持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且开环态(无色态)和闭环态(呈色态)均具很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显著的抗疲劳性、较高的环化量子产率和很好的灵敏度等优越性能,其开环态在365-550nm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荧光,且荧光的强度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该类物质的闭环态没有荧光,因而可用于荧光检测及荧光光控开关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978444B
公开(公告)日:2010-04-28
申请号:CN200510019947.8
申请日:2005-12-01
Applicant: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IPC: C07D409/08 , C07D207/33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噻吩吡咯混联型全氟环戊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该光致变色材料在溶液或薄膜中均可保持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且开环态(无色态)和闭环态(呈色态)均具很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显著的抗疲劳性、较高的环化量子产率和很好的灵敏度等优越性能,其开环态在350-450nm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荧光,而闭环态没有荧光,因而可用于荧光检测及荧光光控开关,并成功用于高密度全息光存储,其存储属性为可擦写光子型存储。
-
公开(公告)号:CN101591334A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910115609.2
申请日:2009-06-29
Applicant: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IPC: C07D409/08 , C09K9/02 , G11B7/244 , H01L51/50 , H01L5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噻吩噻唑杂环混联型不对称全氟环戊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该光致变色材料在溶液或薄膜中均可保持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且开环态(无色态)和闭环态(呈色态)均具很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显著的抗疲劳性、较高的环化量子产率和很好的灵敏度等优越性能,具有指定的吸收波长,呈色态的吸收光谱位于400~600nm,正好与波长为532nm的激光器相匹配,可用于较短波长有机光致变色光子型记录介质的研制,它还可用于荧光检测及荧光光控开关,此类光致变色材料已初步用于高密度全息光存储,其存储属性为可擦写光子型存储。
-
公开(公告)号:CN1974550A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610101910.4
申请日:2001-11-26
Applicant: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7C323/15 , C07C327/36 , C07C49/753 , C07D319/14 , C07D321/10 , C09K19/30 , C09K19/34 , C09K19/42 , C09K19/58 , C07D317/72 , C07D339/08 , C07D409/08 , C07C205/3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317/72 , C07B41/04 , C07C45/59 , C07C45/60 , C07C49/753 , C07C205/37 , C07D319/14 , C07D339/08 , C07D409/06 , C09K19/3066 , C09K19/42 , Y10T428/10
Abstract: 发明涉及制备每分子含至少一个-CF2-O-桥的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将酸加成到至少一种烯酮缩二硫醇上;b)在碱存在下使所得双(烷硫基)碳盐与至少一种含至少一个羟基的化合物反应,和;c)随后,优选就地进行,将所得二硫代原酸酯用氟化剂和氧化剂进行氧化氟代-脱硫反应,生成每分子具有至少一个-CF2-O-桥的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