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检测手和/或手指存在于车辆方向盘附近及其位置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000777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580067446.9

    申请日:2015-12-03

    Inventor: P.克洛沙尔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包括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方向盘(2),所述方向盘包括多个光学传感器(7),所述光学传感器布置在所述方向盘的轮缘(25)上并且配置成用于检测驾驶员的至少一只手的至少一个手指(5)存在于所述方向盘的轮缘附近或者与所述轮缘接触,借助于此,所述系统能确定在方向盘轮缘附近或者与方向盘轮缘接触的手指的数量及其在轮缘上的相应位置。本发明还涉及与该装置对应的方法。

    转向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614355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680027731.2

    申请日:2016-05-18

    Abstract: 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4a)、安装于车身且支撑转向柱的支撑托架(17a)、以及紧固机构(80)。转向柱具有外柱(11a)和一部分被外柱(11a)包围的内柱(10a)。紧固机构具有经由支撑托架而紧固转向柱的第一状态和释放上述紧固的第二状态。外柱具有在与轴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设并在第一状态下被支撑托架按压的第一面(49a)及第二面(49b)、以及夹持部(38)。夹持部具有设为与第一面及第二面相独立地设置且在第一状态下被支撑托架按压的第三面(40)。

    转向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28306B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280001799.5

    申请日:2012-10-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2 B62D1/184 B62D1/187 B62D1/18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具有内柱、嵌设于内柱外部的外柱、车身安装支架、固定于外柱的外周并被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夹持且能够沿左右侧板滑动的定距夹、以及紧固杆。在定距夹上插通有紧固杆,并形成有伸缩用长槽。定距夹具有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和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比上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长度短。在外柱上形成有左右一对贯通孔,其用于使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或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穿过。

    转向柱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55710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480006582.2

    申请日:2014-0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转向柱装置设置有一对悬吊轴,悬吊轴将作为固定托架的一部分的第一板联接至为作可移动托架的一部分的第二板,从而经由可移动托架悬吊可移动护罩。在第一板中形成有一对长形的第一孔,所述一对悬吊轴插入穿过所述一对长形的第一孔。在二次碰撞中使第二板与第一板的给定部分沿柱移动方向分离的联接/分离机构包括树脂销,树脂销在与柱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Y1)上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之间。

    转向柱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05951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280000036.9

    申请日:2012-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7 B60R21/09 B62D1/184 B62D1/195 B62D1/197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如下转向柱装置的构造:能够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6c)向上方位移,且与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无关地使转向柱(6c)与调节杆(18b)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D)相同。通过使设于调节杆(18b)的基端部的卡定臂(40)的顶端部同设于支承板部(23a)的卡定片(41)的卡定凹槽(42)卡合,将调节杆(18b)保持在转动后的位置。卡定凹槽(42)的形成方向为如下方向:在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为上方时,卡定凹槽(42)的上端部与卡定臂(40)的顶端部卡合,在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为下方时,卡定凹槽(42)的下端部与卡定臂(40)的顶端部卡合。

    转向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13905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280001794.2

    申请日:2012-10-25

    Inventor: 服部広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B62D1/1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其具有:转向轴;能够支承转向轴旋转的转向柱;安装于转向柱的支架;具有用于夹持支架的法兰部的上侧夹持板和下侧夹持板,并能够固定于车身的舱室;用于连接法兰部和舱室,使得法兰部在朝向车身前方侧的冲击力的作用下从舱室脱离的结合部;形成于法兰部的前端部,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变化的曲率半径的R部;和能量吸收构件。该能量吸收构件具有卡止于舱室的后侧部、从后侧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长部、在R部的前方被弯折的折返部、和相对于转向柱的中心轴线沿车辆宽度方向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

    转向柱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6099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280001656.4

    申请日:2012-10-24

    Inventor: 森山诚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7 B62D1/184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如下的转向柱装置的构造:在倾斜式转向装置中,即使在二次碰撞时调节杆(22a)有力地压抵在上下方向长孔(21b)的前缘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向驾驶员的身体施加的冲击。在支承托架(12a)的左右一对支承板部(20a)的一部分上比上下方向长孔(21b)更靠前侧的部分,形成从上下方向长孔(21b)的上端部到下端部连续的透孔(32)。在该上下方向长孔(21b)的前侧缘和该透孔(32)的后侧缘之间设置桥部(34)。该桥部(34)基于碰撞事故时从转向柱(6b)经由调节杆(22a)朝向前方施加的冲击负载而向前方塑性变形来缓和冲击。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58616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80000379.5

    申请日:2012-04-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实现稳定地充分增大柱侧托架(13a)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0a)的支承刚性的构造。通过合成树脂制的卡定销(45a)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脱离的方式结合车身侧托架(10a)和固定在柱侧托架(13a)上的卡定构件(11c)。在车身侧托架(10a)的下表面,形成有一端与收纳这些卡定销(45a)的小通孔(19b、19b)连通且另一端向外部空间侧开口的凹部(54a)。而且,使构成卡定销(45a)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凹部(54a)向外部空间侧露出。

    具有副充气约束器的驾驶员侧辅助充气约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612929B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0910150489.X

    申请日:2009-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03 B60R2021/231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副充气约束器的驾驶员侧辅助充气约束系统,提供一种驾驶员侧辅助充气约束系统。该约束系统包括构造成靠近驾驶员座椅附连在车辆客舱内的方向盘组件。该方向盘组件包括附连至轮毂的环形轮缘。所述轮缘和轮毂均限定具有开口的空腔。主充气垫可操作以通过轮毂开口从装填在轮毂空腔内的非展开状态转变至在轮毂空腔外膨胀的展开状态。副充气垫可操作以通过轮缘开口从装填在轮缘空腔内的非展开状态转变至在轮缘空腔外膨胀的展开状态。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与所述主充气垫和副充气垫流体连通,并可操作以便选择性地向所述主充气垫和副充气垫分配流体并由此使这些垫从各自的非展开状态转变至展开状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