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1946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599289.8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唐枝萍
IPC: B60L58/33 , H01M8/04029 , H01M8/04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盖、膨胀水壶总成及车辆,所述的压力盖包括套设在膨胀水壶总成的加注口外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至少设有一个开口,气袋与开口密封连接,所述气袋根据膨胀水壶总成内的压力变化膨胀或缩小。所述的膨胀水壶总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端设有加注口,所述加注口通过上述的压力盖密封;所述壳体内设有与加注口连通的容纳腔室,壳体上部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容纳腔室连通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组件出液端连通;所述壳体下部设有与容纳腔室最低点连通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组件进液端连通。其能够保证膨胀水壶内的气体压力同环境压力基本保持一致。
-
公开(公告)号:CN11603945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21246.6
申请日:2023-01-06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增程式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汽车。包括制热循环回路、制冷循环回路、电堆循环回路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电堆循环回路依次通过电堆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制冷循环回路依次通过制冷单元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制热循环回路依次通过加热器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热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电堆循环回路之间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中换热。当电堆冷启动时,制热循环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及电堆循环回路对电堆进行加热,提高燃料电池冷启动成功的概率。当电堆正常运行时,电堆循环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对制热循环回路进行换热,通过制热循环回路利用电堆的热量,提高燃料电池的热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11453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98440.8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8/04044 , H01M8/04537 , H01M8/04858 , H01M8/04992 , B60L50/7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的绝缘阻值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水热管理回路的实际电导率;根据实际电导率计算燃料电池系统的绝缘阻值,判断绝缘阻值是否小于燃料电池汽车当前工作状态对应的预设阻值;若绝缘阻值小于当前工作状态对应的预设阻值,则根据当前工作状态对应的控制策略控制去离子组件工作,直到绝缘阻值大于或等于当前工作状态对应的预设阻值时,控制去离子组件停止工作。由此,解决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绝缘阻值不稳定,冷却回路中离子浓度易上升,导致电导率过大,从而导致绝缘阻值降低,存在用车安全隐患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36151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54313.5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8/04014 , H01M8/04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低压水泵、板式换热器、散热器、四通阀、PTC加热器、暖风芯体、高压水泵、燃料电池电堆、两个温度‑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模块;通过合理布置构成暖风循环回路、余热回收回路、大循环回路和小循环回路;两个温度‑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电堆输出端和输入端,低压水泵、四通阀、PTC加热器、高压水泵和两个温度‑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余热回收回路、大循环回路和小循环回路的开闭通过控制四通阀实现。本发明的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成本低,能够对燃料电池的温度更精确控制,避免传统大小循环回路切换带来的温度剧烈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218385305U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22166002.0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唐枝萍
IPC: H01M8/2484 , H01M8/2483 , H01M8/04029 , H01M8/04044 , H01M8/24 , B60L50/7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包括固定于电堆封装箱上的歧管本体,所述歧管本体设有轴向贯穿前、后侧面的通孔,该通孔与电堆封装箱内的冷却液流道位置相对应,歧管本体侧壁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液通路;过滤组件与歧管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过滤组件位于歧管本体的通孔内,过滤组件后端与歧管本体后侧面贴合,过滤组件前端突出于歧管本体前侧面伸入到电堆封装箱的冷却液流道内。其集成度较高,体积小,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