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12640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910136168.8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所述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包括交错排列的多个微通道板和多个微通道间壁板,每个所述微通道板上均形成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位于相邻两个微通道间壁板之间,且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形成有开孔结构。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的开孔结构能够在微通道内流体进行沸腾换热时使气泡渗透到其他微通道中,从而改善微通道冷板内气泡的整体分布,减弱气泡的轴向膨胀,抑制流动的不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64021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822298.3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F01D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1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径‑轴流式透平膨胀机叶轮叶片三维型线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定子午面二维坐标系,根据已知参数,给定初始方程指数,描述并计算子午面hub线和shroud线;选定子午面控制线,计算三维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上控制线的控制点坐标;计算等流线位置处的通流面积,以流线位置为横坐标,该流线位置处的通流面积为纵坐标作图;判断流道是否满足光顺变化的要求,若是,则输出子午面hub和shroud线的点坐标;若否,则调整曲线方程指数重新计算;本发明设计过程简便、快捷,校核流道光顺变化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直接可以得到叶片三维型线的点坐标,有利于后续的网格划分、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及加工制造等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7725593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1711096071.6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固有结构预楔形空间的弹性支承箔片动压气体轴承,包括轴承,以及位于轴承内的转轴;在所述轴承内侧设置弹性支承元件,在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顶层平箔,在所述转轴表面的轴向中间区域设置光滑轴段,在所述转轴表面、位于光滑轴段的两侧各设有一列倾斜槽,且所述顶层平箔内侧环绕包裹转轴并在所述顶层平箔和所述转轴之间形成预间隙,同时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顶层平箔的一端固定在轴承的同一位置上且另一端自由;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在相对较低的转速、较小的箔片变形下形成动压气膜,在启、停阶段使转轴与轴承接触均匀,减小转轴与轴承间的接触摩擦时间和磨损,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12640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136168.8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所述具有开孔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包括交错排列的多个微通道板和多个微通道间壁板,每个所述微通道板上均形成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位于相邻两个微通道间壁板之间,且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形成有开孔结构。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的开孔结构能够在微通道内流体进行沸腾换热时使气泡渗透到其他微通道中,从而改善微通道冷板内气泡的整体分布,减弱气泡的轴向膨胀,抑制流动的不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950215B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1910135426.0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H01L23/367 , H01L23/373 , H01L23/427 ,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鼓泡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所述具有鼓泡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包括交错排列的多个微通道板和多个微通道间壁板,每个所述微通道板上均形成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位于相邻两个微通道间壁板之间,且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间壁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形成有鼓泡结构,和/或,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形成有鼓泡结构。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的鼓泡结构能够强化微通道冷板的对流换热作用和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14051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11020630.4
申请日:2019-10-2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F04D7/02 , F04D13/06 , F04D29/047 , F04D29/58 , F04D29/053 , F04D29/06 , F04D29/22 , H02K5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送低温液体的自真空绝热泵,包括壳体、自真空绝热壳体、位于壳体中的轴承、支承在轴承上的主轴、以及安装在主轴上的电机和安装在主轴端部的叶轮;绝热壳体焊接安装在壳体外侧形成自真空结构;轴承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前轴承和后轴承上均设有通孔;主轴支承在前轴承和后轴承上;电机包括超导励磁磁极转子和超导电枢绕组定子;叶轮安装在主轴的靠近低温液体的入口的端部。轴承和叶轮之间不存在温差,使离心泵的轴向导热量大大减少,从而具有较小的冷量损失;同时,轴承能长时间可靠工作,且超导电机的工作温度保持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下。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输送低温液体的自真空绝热泵可广泛应用于低温液体输送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950215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135426.0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H01L23/367 , H01L23/373 , H01L23/427 ,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鼓泡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及电子设备。所述具有鼓泡间壁的微通道冷板包括交错排列的多个微通道板和多个微通道间壁板,每个所述微通道板上均形成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位于相邻两个微通道间壁板之间,且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间壁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形成有鼓泡结构,和/或,部分或全部所述微通道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形成有鼓泡结构。所述微通道间壁板上的鼓泡结构能够强化微通道冷板的对流换热作用和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640210B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610822298.3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 F01D5/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径‑轴流式透平膨胀机叶轮叶片三维型线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定子午面二维坐标系,根据已知参数,给定初始方程指数,描述并计算子午面hub线和shroud线;选定子午面控制线,计算三维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上控制线的控制点坐标;计算等流线位置处的通流面积,以流线位置为横坐标,该流线位置处的通流面积为纵坐标作图;判断流道是否满足光顺变化的要求,若是,则输出子午面hub和shroud线的点坐标;若否,则调整曲线方程指数重新计算;本发明设计过程简便、快捷,校核流道光顺变化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直接可以得到叶片三维型线的点坐标,有利于后续的网格划分、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及加工制造等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7725593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096071.6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2/0603 , F16C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固有结构预楔形空间的弹性支承箔片动压气体轴承,包括轴承,以及位于轴承内的转轴;在所述轴承内侧设置弹性支承元件,在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顶层平箔,在所述转轴表面的轴向中间区域设置光滑轴段,在所述转轴表面、位于光滑轴段的两侧各设有一列倾斜槽,且所述顶层平箔内侧环绕包裹转轴并在所述顶层平箔和所述转轴之间形成预间隙,同时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顶层平箔的一端固定在轴承的同一位置上且另一端自由;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在相对较低的转速、较小的箔片变形下形成动压气膜,在启、停阶段使转轴与轴承接触均匀,减小转轴与轴承间的接触摩擦时间和磨损,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207539189U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721483946.3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固有结构预楔形空间的弹性支承箔片动压气体轴承,包括轴承,以及位于轴承内的转轴;在所述轴承内侧设置弹性支承元件,在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顶层平箔,在所述转轴表面的轴向中间区域设置光滑轴段,在所述转轴表面、位于光滑轴段的两侧各设有一列倾斜槽,且所述顶层平箔内侧环绕包裹转轴并在所述顶层平箔和所述转轴之间形成预间隙,同时所述弹性支承元件和所述顶层平箔的一端固定在轴承的同一位置上且另一端自由;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在相对较低的转速、较小的箔片变形下形成动压气膜,在启、停阶段使转轴与轴承接触均匀,减小转轴与轴承间的接触摩擦时间和磨损,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