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0974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951628.X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K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特征参数测量装置及方法,属于温度测量技术领域,测量装置包括对流环境和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位移传感器和电磁弹射装置;所述电磁弹射装置包括导轨和导电滑块,导电滑块与导轨滑动连接,导电滑块用于连接待测温度传感器,并且待测温度传感器正对对流环境的测孔,导电滑块能够在电磁作用下向对流环境的测孔移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对流环境的测孔边缘,用于获取待测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进入对流环境的时刻,待测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对流环境中设置有环境控制装置,用于调控对流环境的环境参数;该测量装置能够准确确定温度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征参数,助力于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选型。
-
公开(公告)号:CN11673870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310680460.2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08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板翅式换热器等效力学性能预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周期性换热器通道的等效力学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构建部分周期性分布换热器通道的等效刚度系数上下限关于变形能形式的简化求解方程;建立换热器通道单胞有限元模型,设置换热器通道单胞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属性;设置单位特征应变场,完成九组节点位移约束方程下的拉伸和剪切模拟,求解等效刚度系数上限;设置单位特征应力场,计算换热器通道等效柔度系数矩阵并求逆,等效柔度系数矩阵的逆矩阵为等效刚度系数下限。本发明通过定义在特征应变场及特征应力场加载下的等效刚度和等效柔度系数的变形能方程,保证了计算精度,为板翅式换热器的等效力学性能预测提供方法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50885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210627208.0
申请日:2022-06-0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的太阳能温室大棚,包括棚体,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通风系统,喷灌系统,辅助照明系统。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反应器设于棚体内并连接储/释热侧风机。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加热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反应器发生脱附反应,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同时储热侧风机吹出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反应器中的水蒸气,为温室环境实现增湿。夜间当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棚体内温度与湿度不足时,太阳能发电系统供电且喷洒机喷洒,释热侧风机向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反应器吹入经第一过滤器的湿空气,水合盐热化学吸附蓄热反应器内的水合盐吸水释热,将热空气送入棚体实现供热。
-
公开(公告)号:CN117473789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764108.3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细通道换热器两相数值模拟方法,涉及换热器流动传热数值模拟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换热通道内的粘性阻力系数、惯性阻力系数、对流换热系数以及换热面积密度,并基于多孔介质的局部非热平衡传热模型,确定两相流区域和固体区域的控制方程;对所述控制方程进行迭代求解,以得到两相流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以及固体区域的温度分布;重复对所述控制方程进行迭代求解,直至结果收敛,最终得到两相流区域的流场和温度场以及固体区域的温度场,并进行分析与后处理,得到两相流动区域的流动传热特性。本发明可用于解决常规两相流模拟难题,有利于推进两相流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0671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689127.X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8 , G01M99/00 , G06F30/27 , G06T17/00 , G06Q10/20 , G06Q10/04 , G06N3/02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数字孪生系统进行换热器性能测试的方法,数字孪生系统包含:换热器3D建模模块、CFD仿真计算模块、换热关联式计算模块、结果分析模块、AI学习模块、风险分析模块、评估调控模块等;本发明利用技术手段对传统换热器运行的物理世界进行镜像化描述,可实现人员远程对换热器运行工况及性能进行准确评估,计算出换热器内部气液两相流流动情况,可提供给技术人员换热器各部的热负荷、传热系数及工质热力学性质等参数,判断传热恶化区域,可快速准确评估换热器性能,有助于换热器优化设计,并能评估仪器设备寿命,给出故障预测,重大险情时可及时采取必要果断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496384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58169.3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康达导流封头,包括圆方过渡段与辐射导流段,圆方过渡段连接圆管与辐射导流段的入口面,辐射导流段包括封头外壳和多层康达导流板,辐射导流段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对数曲线,第二段为抛物线。流体在通过换热器芯体后进入出口导流封头,出口导流封头的布置与入口导流封头关于换热器中心线对称,出口封头与入口封头结构相同。自入口至出口,保证流体有序转向,均匀分布。采用此结构可以显著改善物流分配均匀性、提高换热器传热性能、提高换热面积利用率同时优化压降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028869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110268639.8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路热虹吸翅片,该翅片内部设置有流体热虹吸通道,翅片固体区与吸液芯。所述流体热虹吸通道呈环形布置于翅片内部,其下部空间小且上部空间大,在稳定的流体液面状态可节省充灌工质;通道内液相介质在下热源面沸腾、在上热源面蒸发变为气相,在浮升力作用下可将热量转运至翅片末端并冷凝,在重力作用下循环至热源侧。所述翅片固体区为热虹吸通道的支撑,以保证翅片内充灌工质在一定压力下工作翅片不产生形变,在翅片下部为大面积的整体支撑,上部为多个独立分布的小型支撑单元,可为气相冷凝提供更多换热面积。所述吸液芯为多孔毛细结构,贴近上热源布置,吸液芯的下端部分浸没于液态相变介质,自下而上扩展,液体受毛细力作用被拉升至上热源并蒸发;吸液芯上部预留部分空间,以利吸液芯内的蒸汽快速向上排出及下部液体补充。
-
公开(公告)号:CN11342323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512391.5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热保护、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包括封闭循环冷却主路以及辅助冷却旁路;其中,封闭循环冷却主路包括通过第一管路依次连通的第一冷却组件、储液箱、泵以及散热器,第一冷却组件中的第一冷却板内部包括至少一个液体介质回路和至少一个气体介质回路;辅助冷却旁路采用采用发动机高压放气作为辅助气源,并通过第二管路连通至第一冷却组件的气体介质回路的入口端,以提供气体冷却介质。本申请的用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能够将两种可消耗型冷却工质集成到同一个冷却系统中,从而使得机载电器元件的冷却更有效,以提升机载电子元件热保护与热管理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2539444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441649.9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余热再利用与储能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余热回收模块,一温差发电与储能模块以及一余热转换模块。所述余热回收模块可收集各家用电器与用电设备产生的余热能量,余热可通过热管短距离传输至热电材料的热端;所述温差发电与储能模块,包括热电材料、蓄电池与稳压器,部分经热管传输来的热量可由热电材料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中,可为小型用电器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供应。所述余热转换模块包括一组或多组相变介质储热容器,其贴合于热电材料冷端,并通过串联或并联方式接入预热管路,部分热量自热管传至热电材料再传入相变介质容器,进而加热预热管路内水源或气源。
-
公开(公告)号:CN11197892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759968.8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C09K5/02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一种水合盐基中低温化学蓄热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水合盐基中低温化学蓄热材料的热化学性能优于现有技术的水合盐基中低温化学蓄热材料。通过将三类不同特性的水合盐按照特定的重量比,并利用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最终合成的三元水合盐基蓄热材料的吸附动力性能、储热密度、循环稳定性等热化学特性均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水合盐基中低温化学蓄热材料,并可有效避免团聚、膨胀、潮解、渗漏等气-固储热反应过程中易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本发明大大提升了水合盐基复合热化学蓄热材料在中低温化学蓄热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