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794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25388.4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冷热流道同层排布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芯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堆叠焊接的若干个第一板层和第二板层;所述第一板层与所述第二板层相对的两面结构互相配合,所述第一板层与第二板层上设置有交替平行布置的冷流道与热流道。本发明通过冷热单流道同层交替布置的设计,且同板层的冷流道换热段在芯体高度方向上与相邻板层热流道换热段对齐,热流道换热段在芯体高度方向上与相邻板层冷流道换热段对齐,增大了换热芯体内部的局部换热温差,解决了传统印刷电路板换热器中的冷热流体无法在同一水平方向上高效换热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及紧凑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965053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33506.3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熔融盐相变储能复合损伤机理实验平台,可应用于探究不同温度层相变储能单元的封装壳体及储能装置壁面的复合损伤机理,主要包括:主罐、高温储罐、低温储罐、高温副罐、低温副罐、数据采集系统和相变储能单元等。主罐是一种斜温层式蓄热罐,罐内堆叠有相变储能单元。罐内上下两端设有带孔的分流板,第一分隔架、第二分隔架和第三分隔架。上下分流板之间有斜温层厚度测量通道。本平台可提供多类热力边界条件,实验能耗低、周期短,测量实时且精确。可同时探究堆叠压力造成的机械损伤,温度层引起的热应力和热疲劳损伤,熔融盐引起的腐蚀性损伤,热棘轮效应引起的机械损伤,以量化各类损伤对复合损伤的叠加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815590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10213.2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重力下的水基相变蓄冷装置,涉及相变储能领域,可应用于极端环境下如航天器内的温控系统。所述蓄冷装置的壳体设有循环液的进出口,所述蓄冷装置内部紧密排列有若干微管且连接到循环液进出口。所述微管换热段的外围空间被一层弹性液囊密封,微管、液囊与其内部密封的蓄冷介质构成了众多具有独立空间的蓄冷子单元。所述液囊外表面贴合有一层网架,微管、液囊和网架保持同轴心的位置并形成紧密的蜂巢结构。所述液囊和微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节流齿并互相啮合以达到迷宫密封的效果,微管两端设有波纹结构的膨胀节。所述微管与液囊密封处设有微型肋片。本发明可有效解决极端环境下蓄冷装置蓄冷效率低、易泄露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0386586C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申请号:CN200610041949.1
申请日:2006-03-2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壳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一个壳体,位于壳体中心的一根中心管,壳体两端的两个管板,管板分别连接两个封头,管侧进、出口管,一束换热管束,壳侧进出口管,螺旋折流板分为外螺旋折流板和内螺旋折流板,外螺旋折流板与内螺旋折流板之间有一个内套管。由壳体、外螺旋折流板和内套管围成外螺旋壳程,由内套管、内螺旋折流板和中心管围成内螺旋壳程,形成两壳程的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内套管为一个或多个,形成两个螺旋壳程或多个螺旋壳程。本发明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使换热器结构更加紧凑,可大大减少换热器运行时的振动,提高安全性,不易结垢,增加了换热器的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669717A
公开(公告)日:2005-09-21
申请号:CN200510041940.6
申请日:2005-04-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B23K9/02 , B23K37/0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焊接单元组片和由其组成原表面回热器芯体的方法。包括以下逆向分段焊接步骤:(i)、在第一长边上,从两个端点开始沿边长向内各焊接出一个焊缝段;(ii)、在与第一长边相对的第二长边上,从两个端点开始沿边长向内各焊接出一个焊缝段;(iii)、在第一长边上,从所述步骤(i)的两个焊缝段向内分别继续接出一个焊缝段;(iv)、在第二长边上,从所述步骤(ii)的两个焊缝段向内分别继续接出一个焊缝段;(v)、按照上述步骤(i)到(iv)的顺序继续接出若干焊缝段,直到在两个长边上各形成一条连续的密封焊缝。采用的逆向分段焊接方法保证了焊缝的熔合与气密性,而且换热单元组片在焊接后不会产生明显的翘曲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14965053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210533506.3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熔融盐相变储能复合损伤机理实验平台,可应用于探究不同温度层相变储能单元的封装壳体及储能装置壁面的复合损伤机理,主要包括:主罐、高温储罐、低温储罐、高温副罐、低温副罐、数据采集系统和相变储能单元等。主罐是一种斜温层式蓄热罐,罐内堆叠有相变储能单元。罐内上下两端设有带孔的分流板,第一分隔架、第二分隔架和第三分隔架。上下分流板之间有斜温层厚度测量通道。本平台可提供多类热力边界条件,实验能耗低、周期短,测量实时且精确。可同时探究堆叠压力造成的机械损伤,温度层引起的热应力和热疲劳损伤,熔融盐引起的腐蚀性损伤,热棘轮效应引起的机械损伤,以量化各类损伤对复合损伤的叠加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0365368C
公开(公告)日:2008-01-30
申请号:CN200510043033.5
申请日:2005-08-0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一个壳体,一个中心管,分别位于壳体两端的两个挡板,挡板分别连接封头,一封头上设置排液孔,另一个封头上连通有管侧进出口,一束换热管束,若干位于中心管和壳体之间的连续螺旋折流板,连续螺旋折流板是由多个周期螺旋片搭接而成,每个周期的螺旋片沿中心轴方向升高一个螺距,连续螺旋折流板可为单连续螺旋、双连续螺旋或多连续螺旋结构,也可采用带内套管的连续螺旋折流板结构,其连续螺旋可为左手螺旋或右手螺旋,壳侧进口和壳侧出口的外侧母线与壳体相切。采用本发明的结构方式,可以使得换热器更加紧凑,提高换热效率,减低流动阻力,减轻换热管的振动,减少壳侧结垢,提高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1021394A
公开(公告)日:2007-08-22
申请号:CN200710017478.5
申请日:2007-03-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多壳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在壳体一端设置管侧进口和管侧出口,换热管束穿插在折流板上并连接于壳体两端的两块管板上,在壳体内同轴设置第一内套管,第一内套管外设置有第二内套管,第二内套管一端与管板相连接,第一内套管一端设置隔板,在壳体上安装有外壳程进口管和内壳程出口管。该换热器外壳程和中壳程采用完全连续螺旋折流板,内壳程采用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或者弓形折流板或者圆盘-圆环折流板或者折流杆或者整圆形折流板或者不设置折流板,各个壳程折流板留有自防垢孔。本发明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压力损失,提高换热器的紧凑性和换热器的自防垢能力,降低污垢清洗费用,延长使用寿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719180A
公开(公告)日:2006-01-11
申请号:CN200510042697.X
申请日:2005-05-2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换气机用原表面换热器,它由两种不同波纹角度的交错波纹CC原表面板叠放,在板间插入封条密封而成,交错波纹原表面板和封条形成单元组件,每块交错波纹原表面板四周都有平面区域,两块交错波纹原表面板另一组对边上的平面区域之间空隙作为气流进出口,形成气流通道;两个单元组件叠放在一起,在单元组件气流进出口所在的那组对边上,相邻单元组件平面区域之间空隙处插入封条,另一组对边上,相邻单元组件平面区域之间空隙作为另一种气流的进出口,形成气流通道。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热效率,制作时只要插入封条,密封即可,制作工艺简单可靠。两个交错波纹原表面板交错放置,便于凝结水顺波纹流至换热器最低位置,收集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7479420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825388.4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冷热流道同层排布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芯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堆叠焊接的若干个第一板层和第二板层;所述第一板层与所述第二板层相对的两面结构互相配合,所述第一板层与第二板层上设置有交替平行布置的冷流道与热流道。本发明通过冷热单流道同层交替布置的设计,且同板层的冷流道换热段在芯体高度方向上与相邻板层热流道换热段对齐,热流道换热段在芯体高度方向上与相邻板层冷流道换热段对齐,增大了换热芯体内部的局部换热温差,解决了传统印刷电路板换热器中的冷热流体无法在同一水平方向上高效换热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及紧凑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