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07035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01095.4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鞘流聚焦的微流道结构,包括:玻璃基底;PDMS盖板,设于所述玻璃基底上;油相微通道,设于所述PDMS盖板内;水相微通道,设于所述PDMS盖板内,且与所述油相微通道相连通,以利用油相的剪切作用将水相分离成各个微液滴;混合微通道,设于所述PDMS盖板内,与所述油相微通道和水相微通道的连通处连通,以使微液滴进入所述混合微通道;其中,所述混合微通道呈S形且各段宽度不一,以使微液滴充分混合。本发明利用鞘流聚焦的方法,将单细胞封装、双细胞配对以及细胞三维(3D)培养有机地融合在同一个芯片上,简化了实验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05087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92696.2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电转染方法,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检测板、中层液滴剪切板、底层电极板;中层液滴剪切板上设有检测液入口二、与检测液入口二连接的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两端连接有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和检测液出口二;上层检测板上设有与检测液入口二对接的检测液入口一、与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连通的介质入口、与检测液出口二连通的检测液出口一;底层电极板上设有与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对应的双极性悬浮电极。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极性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高效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电转染方法,能够使电转染过程简便化、高效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870820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995360.9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流体顺序微反应器,包括:玻璃基底;微反应盖,设置于所述玻璃基底上,所述微反应盖内设置有依次相连通的入口组件、通道组件、出口,所述入口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入口,所述通道组件包括输送通道组件和反应通道组件,所述输送通道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入口对应连通的至少三个输送通道,所述至少三个输送通道相汇合,所述反应通道组件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混合通道,所述微反应盖内对应所述至少两个混合通道的上方设置均有凹槽阵列。本发明顺序微反应器具有多级流体膨胀‑收缩区域,以及非对称混沌产生区域,这些区域的设计能够实现流体的快速膨胀和收缩,以及非对称混沌流动的产生,为后续的混合反应创造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60673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396414.X
申请日:2023-04-13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极阵列的免疫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电转染方法,包括:基底,上表面设有电极组,电极组包括多列子电极,子电极包括上激发电极、多个电悬浮电极和下激发电极;盖片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壁厚的入口和出口,盖片的下表面设有凹进的微型通道,微型通道连通入口和出口;微型通道包括主通道和通道组,通道组包括支通道和多列子通道,子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微槽,多个微槽分别通过支通道与主通道连接;其中,盖片的下表面与基底的上表面接触,子电极与子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微槽的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上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相邻的下激发电极和电悬浮电极的上方或者相邻两电悬浮电极的上方。发明能过实现高效、可控的细胞电转染。
-
公开(公告)号:CN11707033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05577.7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滴内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玻璃基底;微盖板,其内设置有依次相连通的入口组件、微通道组件和出口;电极单元,设置于玻璃基底与微盖板之间,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激发电极、悬浮电极组件、搭接于第一激发电极上的第一3D电极,悬浮电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悬浮电极、第二悬浮电极,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激发电极、搭接于第二激发电极上的第二3D电极,悬浮电极组件对着微通道组件,第一3D电极、第二3D电极均设置于微通道组件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液滴内电转染微流控芯片的使用方法。本发明将动态捕获与静态转染相结合,提高了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实现高效、精准的细胞遗传物质传递。
-
公开(公告)号:CN11822239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08991.0
申请日:2024-04-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泌体捕获芯片,包括:导电底座;微流控芯片,设置有液体入口与液体出口,微流控芯片的底部设置有凹腔,凹腔分别与液体入口、液体出口相连通,凹腔内设置有导电微针阵列,包括导电基底、阵列布置于导电基底的多个导电微针,导电微针的尖部朝着导电底座,微流控芯片的底面与导电底座的顶面封闭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外泌体捕获方法。本发明能够提高外泌体捕获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利用导电微针阵列的独特设计,增强了对外泌体的特异性吸附,同时显著减少了非特异性吸附的风险;通过这种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精准的外泌体分离和纯化,为外泌体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和高效的技术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1701924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04131.2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01L3/00 , B01F33/3031 ,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正弦波形漩涡流动的顺序微混合器,包括:玻璃基底;带有微通道的PDMS盖板,设于所述玻璃基底上;2个3D电极,分别设于所述微通道的两侧;平面电极,一端与所述3D电极连接,另一端外接外部电源,以通过所述3D电极在所述微通道内形成均匀电场;2个悬浮电极,均设于所述微通道内,且依次沿所述微通道的流体流动方向不对称排列。本发明的顺序微混合器具有高效和可控的混合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61809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454393.2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01L3/00 , G01N33/564
Abstract: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实现过敏原多联检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包括:上基板设有接地电极层,接地电极层与第一电源连接;接地电极层设有贯穿其壁厚的血清入口和多个检测试剂入口,多个检测试剂入口阵列设置在血清入口的四周;通道层设有贯通的微通道,微通道与血清入口和检测试剂入口连通;基底的电极阵列层的多个终点电极阵列设置在中心电极的四周,终点电极与中心电极通过分电极组连接;中心电极、分电极组以及终点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源连接;上基板、介电层、电极阵列层和基底自上至下依次叠置;血清入口与中心电极、检测试剂入口与终点电极上下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形成控制电路回路。本发明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20450207U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21913364.X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电转染方法,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检测板、中层液滴剪切板、底层电极板;中层液滴剪切板上设有检测液入口二、与检测液入口二连接的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两端连接有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和检测液出口二;上层检测板上设有检测液入口一、介质入口、检测液出口一;底层电极板上设有与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对应的双极性悬浮电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双极性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高效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电转染方法,能够使电转染过程简便化、高效化。
-
公开(公告)号:CN220294713U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20958883.1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01L3/00 , G01N33/564
Abstract: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实现过敏原多联检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包括:上基板设有接地电极层,接地电极层与第一电源连接;接地电极层设有贯穿其壁厚的血清入口和多个检测试剂入口,多个检测试剂入口阵列设置在血清入口的四周;通道层设有贯通的微通道,微通道与血清入口和检测试剂入口连通;基底的电极阵列层的多个终点电极阵列设置在中心电极的四周,终点电极与中心电极通过分电极组连接;中心电极、分电极组以及终点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源连接;上基板、介电层、电极阵列层和基底自上至下依次叠置;血清入口与中心电极、检测试剂入口与终点电极上下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形成控制电路回路。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