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2573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78650.0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1N21/552 , G01N21/43 , G01N2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凹型反射光栅的微流控折射率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包括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二氧化硅顶盖和基底,基底上设有梯形光栅结构层,梯形光栅结构层包括薄膜层和等间隔设置于薄膜层上的复数个梯形光栅,每个梯形光栅顶部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20‑100nm,宽度为100‑500nm。本发明在金属‑介质分界面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二氧化硅顶盖与光栅结构之间设有微流控槽腔,使得强电场与待分析物之间的空间重叠显著增加,提高了折射率传感的灵敏度;在普通的周期性光栅结构中引入凹型微结构,增强光栅对光场的束缚能力,使光场集中在高折射率区域,提高了折射率传感的品质因数。
-
公开(公告)号:CN116465948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302552.7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1N27/416
Abstract: 发明涉及一种微流控光电化学传感器及微流控光电化学传感装置,包括:工作电极;印刷电极,包括衬底、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设置在衬底之上,参比电极与对电极之间设有溶液通过孔,溶液通过孔为通孔;微流控层,设有进液口、排液口以及连通进液口和排液口的流体微通道;流体微通道跨设在参比电极和对电极上且与溶液通过孔连通;微流控注液机构,包括自动注射部和溶液收集部,自动注射部与进液口连通,溶液收集部与排液口连通;工作电极、印刷电极、微流控层自下至上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参比电极、对电极以及工作电极,三者形成三电极体系且分别与电化学工作站电连接。发明提高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9837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010931077.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共振的纳米金光栅透射型微流控传感器,该透射型传感器包括: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二维金属光栅阵列,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上;待测物微流腔;以及二氧化硅绝缘顶盖,并且增加了二氧化硅光栅结构,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顶盖下。该结构的电场强度较强的区域集中在待测物腔的位置,光栅结构增强了等离子共振峰,随着周期的逐渐增加,相同共振模式的透射峰波长位置出现红移。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大面积制备、成本低的优点,灵敏度较高,针对透射率传感易于检测,有望成为新型表面等离子传感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465948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302552.7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1N27/416
Abstract: 发明涉及一种微流控光电化学传感器及微流控光电化学传感装置,包括:工作电极;印刷电极,包括衬底、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设置在衬底之上,参比电极与对电极之间设有溶液通过孔,溶液通过孔为通孔;微流控层,设有进液口、排液口以及连通进液口和排液口的流体微通道;流体微通道跨设在参比电极和对电极上且与溶液通过孔连通;微流控注液机构,包括自动注射部和溶液收集部,自动注射部与进液口连通,溶液收集部与排液口连通;工作电极、印刷电极、微流控层自下至上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参比电极、对电极以及工作电极,三者形成三电极体系且分别与电化学工作站电连接。发明提高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9837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0931077.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共振的纳米金光栅透射型微流控传感器,该透射型传感器包括: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二维金属光栅阵列,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上;待测物微流腔;以及二氧化硅绝缘顶盖,并且增加了二氧化硅光栅结构,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顶盖下。该结构的电场强度较强的区域集中在待测物腔的位置,光栅结构增强了等离子共振峰,随着周期的逐渐增加,相同共振模式的透射峰波长位置出现红移。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大面积制备、成本低的优点,灵敏度较高,针对透射率传感易于检测,有望成为新型表面等离子传感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214011053U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021931132.3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共振的纳米金光栅透射型微流控传感器,该透射型传感器包括: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二维金属光栅阵列,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衬底上;待测物微流腔;以及二氧化硅绝缘顶盖,并且增加了二氧化硅光栅结构,形成于二氧化硅绝缘顶盖下。该结构的电场强度较强的区域集中在待测物腔的位置,光栅结构增强了等离子共振峰,随着周期的逐渐增加,相同共振模式的透射峰波长位置出现红移。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大面积制备、成本低的优点,灵敏度较高,针对透射率传感易于检测,有望成为新型表面等离子传感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222299482U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20824545.3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1N21/552 , G01N21/43 , G01N21/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凹型反射光栅的微流控折射率传感器,包括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二氧化硅顶盖和基底,基底上设有梯形光栅结构层,梯形光栅结构层包括薄膜层和设置于薄膜层上的复数个梯形光栅,每个梯形光栅顶部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20‑100nm,宽度为100‑500nm。本实用新型在金属‑介质分界面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二氧化硅顶盖与光栅结构之间设有微流控槽腔,使得强电场与待分析物之间的空间重叠显著增加,提高了折射率传感的灵敏度;在普通的周期性光栅结构中引入凹型微结构,增强光栅对光场的束缚能力,使光场集中在高折射率区域,提高了折射率传感的品质因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