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91619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52464.X
申请日:2021-12-17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骨缺损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微/纳复合拓扑结构的可注射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首先公开了一种多巴胺(PDA)自聚修饰的多孔微球,其制备方法包括:将左旋聚乳酸(PLLA)初级多孔微球置于预制的PDA的Tris‑HCl缓冲液中进行自聚修饰,得到PDA自聚修饰的多孔微球。利用乳液微流控技术制备PLLA初级多孔微球,通过PDA自聚涂层和胶原纤维之间形成的共价与非共价的双重连接进行整合,构建了以微/纳复合拓扑结构为特征的可注射多孔微球。证明了微/纳复合拓扑结构的可注射多孔微球可以提供类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结构性支持,并激活整合素介导的巨噬细胞M2极化,从而构建适宜内皮细胞和干细胞活动的旁分泌转化型免疫微环境,实现骨缺损快速而均匀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020122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1910578078.4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纳米仿生骨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微/纳米仿生骨膜材料通过微溶胶(Micro‑sol)静电纺丝技术和胶原自组装技术制备。仿生骨膜以VEGF‑HA核芯‑PLLA外鞘的核‑鞘结构和微/纳米纤维结构为特征。实验表明,本发明微/纳米仿生骨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体外能有效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以及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仿生骨膜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防止疤痕组织增生,促进血管再生的能力,能够通过外源‑内源相结合的途径模拟骨膜的发育过程完成骨膜的修复,并通过骨膜固有的成骨机制来使骨缺损快速而均匀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07496358A
公开(公告)日:2017-12-22
申请号:CN201710796126.8
申请日:2017-09-06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9/127 , A61K9/06 , A61K47/36 , A61K47/42 , A61K47/34 , A61L27/20 , A61L27/24 , A61L27/18 , A61L27/52 , A61L27/54 , A61L2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9/127 , A61K9/06 , A61K47/34 , A61K47/36 , A61K47/42 , A61L27/18 , A61L27/20 , A61L27/222 , A61L27/24 , A61L27/50 , A61L27/52 , A61L27/54 , A61L2300/416 , A61L2430/02 , C08L5/08 , C08L1/02 , C08L89/00 , C08L29/04 , C08L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脂质体增强型水凝胶及其应用,该增强型水凝胶主要由水凝胶材料和空白或载药脂质体共混交联制得;所述水凝胶材料选自透明质酸水凝胶、纤维素水凝胶、海藻酸盐水凝胶、胶原蛋白水凝胶、聚酯类水凝胶、聚乙烯醇水凝胶、胶原蛋白接枝聚丙烯酸酯水凝胶,透明质酸接枝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或不饱和甲基丙烯酸酯修饰的明胶;所述脂质体的加入量为1~150mg/mL水凝胶体系中水。本发明提供的水凝胶具有增强的力学性能,并能实现不同药物的负载和调控释放,从而实现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的多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213523A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10442754.6
申请日:2017-06-13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成骨生长的共交联双网络水凝胶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GelMA的制备;(2)可光交联OGP的制备;(3)水凝胶支架的制备:将50mg步骤(1)制备的GelMA和20mg步骤(2)制备的可光交联OGP溶于1mL PBS中,混合均匀后,加入光引发剂10mg,均匀混合后在紫外光下照射,制得水凝胶支架。本发明制备的水凝胶支架有明显的促进骨密度增加、骨缺损愈合的作用,可调控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基质矿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凝胶支架的多孔状结构,可使OGP共交联于多孔支架表面,诱导OGP缓慢释放,实现生物支架在骨缺损、植骨融合等骨科领域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556239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97148.3
申请日:2013-11-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批量制备静电纺丝管状纤维支架的收集装置及收集方法,该收集装置包括底盘与均匀分布于底盘上的收集杆,通过底盘的转动带动收集杆自转与公转,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收集相同的纺丝纤维,减小单个管状纤维支架间的差异性。多根收集杆同时完成收集,实现管状纤维支架的批量化生产。收集装置的接收面积较大,避免纤维丝到处飘,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收集杆可拆卸的安装于底盘上,同时将收集杆设置成多种尺寸与形状,根据使用需要进行更换,另外还可套设收集壳以收集不同形状的管状纤维支架,适用范围较广。
-
公开(公告)号:CN111494723B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010321587.1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控促神经再生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醛基化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2)装载eGFP‑IL‑4质粒的脂质体的制备;(3)定向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制备;(4)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控促神经再生微纳米纤维的制备。该微纳米纤维能够降低炎症反应、下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分泌,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促进血管生成,并持续释放NGF促进内源性干细胞神经分化能力及功能恢复。因此,该微纳米纤维是一种优先对脊髓损伤局部微环境免疫调控,而后为内源性干细胞提供神经分化平台为治疗目的的创新性响应性序贯式免疫调控和促神经再生的功能性生物支架,其为组织工程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一种新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3024879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011524705.5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C08J9/28 , C08J3/28 , C08J3/24 , C08J3/12 , A61K9/16 , A61K47/64 , A61K9/06 , A61K38/00 , A61P19/08 , C08L8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以GelMA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凝胶微球,该微球具有多孔结构,且表面携带羧基,能够连接多肽药物,且在体外可通过溶胀吸附细胞并应用于组织再生工程。
-
公开(公告)号:CN112138172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1032266.6
申请日:2020-09-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拮抗剂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负载拮抗剂的BSA纳米粒的制备;(2)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以左旋聚乳酸、明胶和聚乙烯醇为原料,使用微流控装置制备微球;然后将微球置于碱水中处理,再使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即制得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3)拮抗剂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采用EDC/NHS法将负载拮抗剂的BSA纳米粒与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进行偶联,制备成拮抗剂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多孔微球。通过一系列材料学测试、细胞实验及体内实验证明了该多孔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炎性能,纠正因炎症导致的细胞外基质代谢失平衡,促进组织功能恢复。
-
公开(公告)号:CN106913904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710128892.7
申请日:2017-03-06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免疫治疗功能的微纳米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该具有免疫治疗功能的支架是由静电纺纤维支架表面通过表面活化改性嫁接接枝抗体制备而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静电纺丝支架的制备;(2)静电纺丝支架的表面活化改性;(3)抗体的接枝。通过静电纺丝支架表面接枝抗体,一方面通过抗体的释放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抗体释放可诱导肿瘤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活化,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释放细胞因子和活化杀伤性T细胞杀伤肿瘤,间接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应;另一方面释放抗体后的支架,为组织再生提供固相载体,诱导新生组织再生。最终实现生物支架的免疫调节抑制肿瘤和促进新组织再生的双重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548171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555536.2
申请日:2019-06-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纳米颗粒强化的明胶基骨组织粘合剂的制备,包括:将氨基化介孔生物活性纳米颗粒(AMBGN)与醛基葡萄糖的缓冲溶液混合得到预交联溶液,其与明胶溶液混合并置于待粘合的骨块断面,可在水凝胶固化的同时,对两侧的骨组织形成黏附,达到骨组织粘合的效果,固定后粘合剂可通过发挥氨基化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促成骨活性促进骨折面的愈合。AMBGN强化的骨粘合剂在保留了良好骨组织粘附性能的基础上,具备了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克服了纳米颗粒物理添加带来的细胞毒性问题,保留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钙、硅等多种离子的稳定释放,赋予粘合剂良好的体外、体内促成骨活性,使之能在粘合骨组织的基础上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