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161709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211566234.3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纳米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将碱液和钴源混合,得到钴酸锂的纳米前驱体;(2)将纳米前驱体,锂源,以及氧化石墨烯混合,经水热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纳米钴酸锂正极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且成本较低,适合于工业化的生产。通过将氧化石墨烯在纳米钴酸锂的水热合成过程中进行包覆,可以实现在纳米微晶形成过程中的原位包覆,在特定的水热温度和时间进行合成,可以调控纳米尺寸从而实现更好的包覆效果,抑制表面副反应的发生,提升循环稳定性。本发明对纳米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上有巨大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947950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211565938.9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温下微米级单晶ZIFs及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步骤:将金属盐和咪唑盐分别溶解于去离子水及醇溶液中配置成溶液;将二甲苯溶液小心的滴加入金属盐水溶液上;将咪唑盐溶液小心的滴加入二甲苯溶液中,构成三个溶液层;由于咪唑盐在二甲苯溶液中的溶解度比醇溶液低,因此,咪唑盐通过醇溶液和二甲苯溶液的界面,并在二甲苯溶液中缓慢扩散。在水和二甲苯溶液界面处,金属盐与咪唑盐缓慢接触,从而在接触界面缓慢的生长ZIFs单晶至微米级1~50μm。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以及无需多个合成步骤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5254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651111.4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1M6/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锂/氟化碳(Li/CFx)一次电池的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钾离子电解液作为锂/氟化碳电池的低温电解液基础配方,确认了钾离子电解液和阴离子受体添加剂能够对Li/CFx电池低温放电性能显著提升。本发明通过在不同浓度的锂离子电解液和钾离子电解液中添加阴离子受体添加剂,获得改性电解液后进行Li/CFx电池装配,并将装配好的电池在‑40℃下进行放电测试。本发明提供的低温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电解液根提升了Li/CFx电池低温放电性能,为低温Li/CFx电池放电提供了新的可行性电解液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594795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565938.9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8G8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温下微米级单晶ZIFs及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步骤:将金属盐和咪唑盐分别溶解于去离子水及醇溶液中配置成溶液;将二甲苯溶液小心的滴加入金属盐水溶液上;将咪唑盐溶液小心的滴加入二甲苯溶液中,构成三个溶液层;由于咪唑盐在二甲苯溶液中的溶解度比醇溶液低,因此,咪唑盐通过醇溶液和二甲苯溶液的界面,并在二甲苯溶液中缓慢扩散。在水和二甲苯溶液界面处,金属盐与咪唑盐缓慢接触,从而在接触界面缓慢的生长ZIFs单晶至微米级1~50μm。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以及无需多个合成步骤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719806A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211566641.4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包覆镁离子掺杂改性氟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镁离子取代碳包覆的氟磷酸钒钠中的钒位,其中镁离子的掺杂量为0.05。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将原料碳源、磷源、钒源、钠源、氟源、镁源依次按照摩尔比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至溶液变澄清;2)将步骤1)所得溶液置于水浴锅中加热搅拌至形成凝胶;3)将步骤2)所得凝胶置于真空烘箱中烘干得到前驱体;4)将步骤3)所得前驱体经过两段烧结后得到的即为碳包覆镁离子掺杂改性氟磷酸钒钠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溶胶凝胶法,高温煅烧即可得到镁离子掺杂改性的碳包覆氟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合成周期短,原料廉价,工艺简单,易于控制,所得材料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安全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65995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43399.0
申请日:2023-12-01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9K5/06 , H01M10/656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热管理的相变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制备带微孔的氮化铝陶瓷微球,将相变材料熔融并固化在氮化铝陶瓷微球中,并将含相变材料的陶瓷微球封装于锂离子电池外部。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单一相变材料和多种相变材料的混合物;所述相变材料与带微孔的氮化铝陶瓷微球的质量比为1:0.1‑1:1。本发明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来进行全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并通过氮化铝陶瓷微球增强热传导效率,可以有效将电池系统工作温度维持在25‑50°范围内,不需要额外消耗电力,从而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效率,减少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成本;同时所述相变储热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流程可控、环境友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753446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670921.4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4B35/49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陶瓷及其制造领域,涉及一种中等介电常数微波介电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中等介电常数微波介电陶瓷的化学式为LiCuTa3O9,添烧结温度为1200~1300℃,介电常数在20~35范围内可调,Q×f值最高可达到12745GHz。所述LiCuTa3O9陶瓷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得,相较于目前商用的钽酸盐陶瓷,本发明提供LiCuTa3O9陶瓷在烧结温度下保温时间短,制备能耗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49775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647735.9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1M4/58 , H01M4/525 , H01M4/50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脱锂的方法,具体包括使用一定浓度的酸对锂离子正极材料进行活化处理,再用强氧化剂对活化后的正极材料进行化学脱锂;对于导电性能较差的正极材料,化学脱锂后再进行球磨包碳,增强材料表面的电子传导能力,最终得到碳包覆良好的脱锂正极材料。本发明采用了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的方法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脱锂正极材料,所述脱锂正极材料可用作锂一次电池、钠离子和钾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所述锂离子正极材料脱锂方法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78161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210451456.4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G06F17/18 , G06N3/04 , G06N3/08 , G06N3/00 , G01R31/39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历史数据预测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的算法。本发明以电池可用容量表征其健康状态,基于改进鲸鱼算法(IWOA)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通过已有的健康因子历史数据来预测当前容量。所述的健康因子具有较高表达容量特征的能力。所述的改进鲸鱼算法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通过非线性权重因子、差分变异扰动项和自适应调整搜索策略,提高鲸鱼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进而更好地优化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超参数。本发明的预测方法能够有效精确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可用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从而对锂离子电池后续的使用进行指导,实现对锂离子电池更加安全、充分的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55586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0452229.3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G01R31/367 , G01R31/392 , G06F17/18 , G06F30/27 , G06N5/0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鲸鱼算法IWOA优化的随机森林RF融合等效电路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方法。方法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数据拟合模型参数;对鲸鱼算法WOA进行改进,以RF算法为预测算法的主体,并将IWOA算法用于RF算法中超参数的优化,从而实现凭借拟合的等效电路模型参数对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的预测。本发明的预测算法能够有效且高精度地预测锂离子电池当前剩余循环次数,同时保证电池检测的实时性和无损性,从而更好地规划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