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82324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510322175.9
申请日:2015-06-12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强抗寒高产高油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育种方法,以冬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做母本,冬性白菜型冬油菜丰产品种做父本,杂交得到F1代;部分F1代在低温人工气候室冷冻,逐渐解除低温胁迫,冬季自然条件下越冬,收获存活抗寒单株;剩余F1代播种于鉴定圃自然条件下越冬,收获存活抗寒单株;存活抗寒单株为F2代;F2代单株播种于抗寒鉴定圃,自然条件下越冬,收获安全越冬单株,得F3代;重复获得F2代的过程依次得到F4代、F5代和F6代;从F6代开始进行株系比较,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获得超强抗寒高产高油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该选育方法育种流程简单、盲目性小、选择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988212B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510211104.1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分子标记及QTL位点,其筛选步骤包括:(1)利用多代套袋自交的亲本强冬性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强抗寒冬油菜‘陇油9号’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2)采用CTAB法提取两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的叶片DNA;(3)利用SSR和InDel引物对两亲本DNA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4)通过F2分离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连锁图和QTL分析;(5)获得了3个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cat.gsau‑2A‑1、Qcat.gsau‑2A‑2和Qcat.gsau‑2A‑3;3个与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QTL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90127、BrID10421和BrID10709。
-
公开(公告)号:CN105018595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211287.7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子标记及QTL位点,其筛选步骤包括:(1)利用多代套袋自交的亲本强冬性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强抗寒冬油菜‘陇油9号’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2)采用CTAB法提取两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的叶片DNA;(3)利用SSR和InDel引物对两亲本DNA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4)通过F2分离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连锁图和QTL分析;(5)获得了3个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fre.gsau-2A、Qfre.gsau-3A和Qfre.gsau-6A;6个与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10709、BrID101165、BrID90131、BrID10157、BrID10397、8C0419-1。
-
公开(公告)号:CN104982173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322100.0
申请日:2015-06-12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IPC: A01G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22/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温诱导鉴定白菜型抗寒性的方法,将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春末夏初在大田种植,总苗数至少为30株;出苗后,在常温条件下生长60天;调查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群体内现蕾、开花和结籽植株数;根据调查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群体内通过春化植株数,通过公式春化率=(通过春化植株数÷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群体总植株数)×100%计算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春化率:根据春化率判定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该鉴定方法克服了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法的缺点,操作简单,实现当代检测,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要求低,成本低,结果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2805092A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1210282252.9
申请日:2012-08-04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作物遗传育种类,涉及北方寒区白菜型冬油菜化学杀雄剂及其应用方法。一种白菜型冬油菜化学杀雄剂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现蕾期,即50%的植株出现花蕾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喷施浓度为0.6mg/L~0.8mg/L;10-12天,喷施第二次药剂,喷施浓度为0.7mg/L~1.0mg/L;喷药时间在早上9:00~11:00,喷药天气无风无露水,喷药后12小时内不下雨,以保证药效,或加入粘着剂1.2~1.5ml/L,1小时不下雨,保证药效;(2)单株受药量,第一次喷施,单株受药量为9~10ml;第二次喷施,单株受药量为15~16ml;当单株受药量超过20ml,无论是在植株发育的那个时期处理,均产生药害现象。本发明可诱导96%-100%的植株发生败育现象。本发明的化学杀雄剂成本低,制备和喷施方法简单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102768210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210264178.8
申请日:2012-07-28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IPC: G01N21/8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细胞学技术领域。一种鉴定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幼苗期,取植株第4-7片叶,撕取叶片下面部位的下表皮组织,用碘-碘化钾染液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气孔测量保卫细胞长轴及短轴值,再用椭圆模型计算出保卫细胞周长值,同时观察记数叶绿体数,每片叶观察并记录15个数据;以亲本作为对照,白菜型油菜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小于58.90um,叶绿体个数为9-11个,甘蓝型油菜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大于75.83um,叶绿体个数为19-20个;待鉴定材料测定10个以上气孔同时满足保卫细胞周长在58.90-75.83um范围内,且叶绿体数在14-16个则判定此植株为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F1,否则为假杂种。
-
公开(公告)号:CN105794479B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610227970.4
申请日:2016-04-13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株高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冬性强弱的方法,将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春末夏初在大田种植,总苗数在30株以上;出苗后生长60~65天,测量待鉴定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群体内所有幼苗的株高;进行株高标准化;根据株高标准化判定单株冬性强弱:0.9≤Z<1为Ⅳ级,春性;0.5≤Z<0.9为Ⅲ级,弱冬性;0.2≤Z<0.5为Ⅱ级,冬性;Z<0.2为Ⅰ级,强冬性。该鉴定方法克服了传统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的统计、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法的缺点,操作简单,实现当代检测,鉴别单株冬性强弱,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要求低、成本低、结果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5018595B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510211287.7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子标记及QTL位点,其筛选步骤包括:(1)利用多代套袋自交的亲本强冬性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强抗寒冬油菜‘陇油9号’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2)采用CTAB法提取两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的叶片DNA;(3)利用SSR和InDel引物对两亲本DNA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4)通过F2分离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连锁图和QTL分析;(5)获得了3个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fre.gsau‑2A、Qfre.gsau‑3A和Qfre.gsau‑6A;6个与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游离脯氨酸含量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10709、BrID101165、BrID90131、BrID10157、BrID10397、8C0419‑1。
-
公开(公告)号:CN105018596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211794.0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POD酶分子标记及QTL位点,其筛选步骤包括:(1)利用多代套袋自交的亲本强冬性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强抗寒冬油菜‘陇油9号’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2)采用CTAB法提取两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的叶片DNA;(3)利用SSR和InDel引物对两亲本DNA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4)通过F2分离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连锁图和QTL分析;(5)获得了1个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POD酶的QTL位点,命名为Qpod.gsau-10A;2个与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POD酶的QTL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为Ol12E03和BrID90115。
-
公开(公告)号:CN104988212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211104.1
申请日:2015-04-29
Applicant: 甘肃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分子标记及QTL位点,其筛选步骤包括:(1)利用多代套袋自交的亲本强冬性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强抗寒冬油菜‘陇油9号’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2)采用CTAB法提取两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的叶片DNA;(3)利用SSR和InDel引物对两亲本DNA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4)通过F2分离群体获得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连锁图和QTL分析;(5)获得了3个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的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cat.gsau-2A-1、Qcat.gsau-2A-2和Qcat.gsau-2A-3;3个与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CAT酶QTL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90127、BrID10421和BrID10709。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