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11306A
公开(公告)日:2008-01-23
申请号:CN200580047445.4
申请日:2005-12-12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Inventor: 国岛崇隆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9/1277 , A61K9/127 , B01J13/02 , B01J13/12 , Y10T428/1352 , Y10T428/2984 , Y10T428/317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产生相转移的双分子膜小泡,该双分子膜小泡含有如下物质作为膜的构成成分:(a)碳原子数6~20的脂肪酸盐;(b)具有碳原子数6~20的脂肪链的醇或胺化合物;(c)能够形成双分子膜的人工合成脂质或磷脂质。优选的是,该双分子膜小泡还含有(d)叔胺作为膜的构成成分。本发明还提供诱发双分子膜小泡的相转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所述双分子膜小泡中添加界面聚集性脱水缩合剂和脱水缩合剂前体的工序。根据本发明,通过形成分子集合体的脂质的化学变化,使其物理性质或形态改变,能够调制膜融合等相转移的时机。另外,例如在膜融合时,双分子膜小泡内的内容物也不会泄漏,可以被融合。
-
公开(公告)号:CN1918136A
公开(公告)日:2007-02-21
申请号:CN200580004371.6
申请日:2005-01-31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Inventor: 国岛崇隆
IPC: C07D251/46 , C07C67/08 , C07C69/24 , C07C231/02 , C07C233/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51/46 , C07C67/08 , C07C231/02 , C07C6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右式I表示的1,3,5-三嗪型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容易且经济地合成,可以作为在水界面具有集聚性的脱水缩合剂使用。作为反应基质的羧酸、胺、醇等为双亲性时,如果将双亲性的本发明的脱水缩合剂和反应基质混合,在水溶液中形成以胶束为代表的各种分子聚集相,则能够使这些反应基质和脱水缩合剂集聚在水界面上。其结果,反应基质的浓度在水界面上局部上升,从而能够非常有效率地进行缩合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918136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580004371.6
申请日:2005-01-31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Inventor: 国岛崇隆
IPC: C07D251/46 , C07C67/08 , C07C69/24 , C07C231/02 , C07C233/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51/46 , C07C67/08 , C07C231/02 , C07C6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下式I表示的1,3,5-三嗪型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容易且经济地合成,可以作为在水界面具有集聚性的脱水缩合剂使用。作为反应基质的羧酸、胺、醇等为双亲性时,如果将双亲性的本发明的脱水缩合剂和反应基质混合,在水溶液中形成以胶束为代表的各种分子聚集相,则能够使这些反应基质和脱水缩合剂集聚在水界面上。其结果,反应基质的浓度在水界面上局部上升,从而能够非常有效率地进行缩合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1111306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580047445.4
申请日:2005-12-12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Inventor: 国岛崇隆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9/1277 , A61K9/127 , B01J13/02 , B01J13/12 , Y10T428/1352 , Y10T428/2984 , Y10T428/317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产生相转移的双分子膜小泡,该双分子膜小泡含有如下物质作为膜的构成成分:(a)碳原子数6~20的脂肪酸盐;(b)具有碳原子数6~20的脂肪链的醇或胺化合物;(c)能够形成双分子膜的人工合成脂质或磷脂质。优选的是,该双分子膜小泡还含有(d)叔胺作为膜的构成成分。本发明还提供诱发双分子膜小泡的相转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所述双分子膜小泡中添加界面聚集性脱水缩合剂和脱水缩合剂前体的工序。根据本发明,通过形成分子集合体的脂质的化学变化,使其物理性质或形态改变,能够调制膜融合等相转移的时机。另外,例如在膜融合时,双分子膜小泡内的内容物也不会泄漏,可以被融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