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燃油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04403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406894.9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燃油系统,该系统包括单体泵、共轨管、油路转换单元、电控喷油器和电子控制单元;单体泵的泵体内部设有高压柱塞组件和低压柱塞组件,高压柱塞组件用于为高压出油口供油,低压柱塞组件用于为低压出油口供油;共轨管的进油口与高压出油口连通;电控喷油器的进油口通过油路转换单元分别与共轨管的出油口和低压出油口连通;电子控制单元与油路转换单元和电控喷油器信号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油路转换单元的状态和电控喷油器的开闭状态。该系统能够在发动机低速工况下实现供油和喷油的独立控制,解决低速状态下电控喷油器雾化效果差导致缸内燃烧不良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实现喷油规律的柔性控制和先缓后急的喷油策略。

    一种发动机燃油系统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704403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0406894.9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燃油系统,该系统包括单体泵、共轨管、油路转换单元、电控喷油器和电子控制单元;单体泵的泵体内部设有高压柱塞组件和低压柱塞组件,高压柱塞组件用于为高压出油口供油,低压柱塞组件用于为低压出油口供油;共轨管的进油口与高压出油口连通;电控喷油器的进油口通过油路转换单元分别与共轨管的出油口和低压出油口连通;电子控制单元与油路转换单元和电控喷油器信号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油路转换单元的状态和电控喷油器的开闭状态。该系统能够在发动机低速工况下实现供油和喷油的独立控制,解决低速状态下电控喷油器雾化效果差导致缸内燃烧不良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实现喷油规律的柔性控制和先缓后急的喷油策略。

    减振器组件及发动机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975672U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123007600.5

    申请日:2021-12-0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减振器组件及发动机,减振器组件包括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二者均可安装于曲轴轴端,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之间相对固定,其中,第一减振器可用于降低曲轴的高谐次的扭振振幅,第二减振器可用于降低曲轴的低谐次的扭振振幅。本申请公开的减振器组件,设置了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第一减振器可用于降低高谐次的扭振振幅,第二减振器可用于降低低谐次的扭振振幅,从而不仅提升了减振性能,还可减小对齿轮系造成的冲击,提高了整机性能及可靠性。

    发动机和车辆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975045U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122993065.9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和一种车辆,发动机包括机体和气缸套,气缸套装配在机体的内部,气缸套包括缸套本体和支撑肩,支撑肩的底部与机体的顶部抵接,缸套本体的外壁与机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高位冷却水腔、低位冷却水腔和串水道,高位冷却水腔位于支撑肩和气缸套的底部之间,低位冷却水腔位于高位冷却水腔和气缸套的底部之间,高位冷却水腔通过串水道与低位冷却水腔连通。气缸套顶部的支撑肩与机体的顶面抵接实现定位,气缸套与机体之间形成高位冷却水腔和低位冷却水腔,增大上冷却区的冷却水流通面积,加强缸套高位换热,使得气缸套在运行中温度较高的部分能够得到充分冷却,避免出现积碳现象。

    一种发电机固定装置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7273364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122885399.4

    申请日:2021-11-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固定装置及发电机,该发电机固定装置包括支架、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套筒和调节螺母,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固定在发动机的机体上,所述第二螺栓分别穿过所述支架、所述发动机的发电机和所述套筒且与所述调节螺母配合,所述第一螺栓的轴线、所述第二螺栓的轴线和所述发电机的轴线平行设置。在将发电机安装到发动机及的机体上时,利用第一螺栓将支架与机体连接固定,利用第二螺栓分别穿过发电机、套筒以及支架,并且将调节螺母与第二螺栓连接,旋紧调节螺母,利用套筒消除发电机与支架之间的装配间隙,防止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以避免支架与机体连接失效的问题。

    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6811980U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122922766.3

    申请日:2021-11-25

    Inventor: 王泽胜 周伟 张旭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及发动机,该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控制器、单体泵、共轨管、三通电磁阀和喷油器,共轨管、三通电磁阀和喷油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三通电磁阀包括阀座、阀芯和驱动件,阀座上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出油口,共轨管与第一进油口连通,单体泵与第二进油口连通,喷油器与出油口连通,阀芯以可动的方式设置在阀座内,阀芯上设有油道,阀芯受控于驱动件,使得油道将出油口与第一进油口或第二进油口连通。上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能够在单体泵处于低速工况或者单体泵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未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燃油,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有效运行。

    发动机润滑结构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6157736U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21724240.8

    申请日:2021-07-27

    Inventor: 周伟 王泽胜 张露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机体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结构及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润滑结构包括机体和多个冷却润滑块,机体内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主油道,主油道的周边设有凸轮孔组和活塞腔组,机体的底侧设有若干安装平面,若干安装平面间隔设置且均位于主油道的正下方,多个冷却润滑块分别与若干安装平面相适配,冷却润滑块上设有与活塞腔组相对应的第一活塞冷却喷嘴和与凸轮孔组相对应的第一凸轮润滑喷嘴,冷却润滑块内与主油道相连通。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动机润滑结构,将活塞冷却喷嘴和凸轮润滑喷嘴集中在一起,使得既能够对凸轮进行润滑,也能够实现活塞腔内的冷却效果,提升了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一种发动机及其轴承主承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9548948U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20181108.X

    申请日:2023-02-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设备技术领域,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及其轴承主承载结构,所述轴承主承载结构包括机体、轴承盖、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机体设有第一弧槽,所述第一弧槽的内周面用于安装对曲轴的轴承面的下半部进行轴承支撑的主轴承下瓦;轴承盖设有与所述第一弧槽对应拼合以形成圆孔的第二弧槽,所述第二弧槽的内周面用于安装对曲轴的轴承面的上半部进行轴承支撑的主轴承上瓦;第一油路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与所述主轴承下瓦的油槽连通;第二油路设于所述轴承盖内,并与所述主轴承上瓦的油槽连通。通过上述结构可实现对主承载区的强制润滑,进而有效降低了主承载区因润滑油压力下降或发动机高负荷运行时润滑不良导致划瓦等重大故障发生的概率。

    发动机挺柱的润滑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219242011U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20114672.X

    申请日:2023-01-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挺柱的润滑冷却结构及发动机,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发动机包括机体、凸轮和挺柱,挺柱滑设于机体内,挺柱与凸轮滚动接触,机体内设置有主油道,主油道的出油口设置于挺柱与凸轮接触面的一侧,且出油口安装有喷嘴,主油道内的润滑油通过喷嘴喷向凸轮的表面,凸轮旋转能润滑挺柱与凸轮的接触面,有效对凸轮和挺柱的接触面进行润滑和冷却。而且喷嘴的安装更易于实现,机体上与喷嘴配合的出油口,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直径为0.5mm或1mm的出油孔更易于加工。

    发动机缸体结构及发动机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061857U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20065797.8

    申请日:2023-01-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缸体结构及发动机,该发动机缸体结构,气缸体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的连接处形成支撑肩,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圆角结构;气缸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形成轴肩,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圆角结构,第一部分插设于第一插孔,第二部分插设于第二插孔并与第二插孔的内周壁形成间隙;刚性密封片夹设于支撑肩和轴肩之间,且刚性密封片与支撑肩和轴肩紧密接触,弹性密封环位于间隙内,弹性密封环与第二插孔的内周壁和第二圆角结构紧密接触。避免由于第一圆角结构处和第二圆角结构处被穴蚀造成的冷却介质由支撑肩和轴肩的连接处泄漏,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O型弹性密封圈被压断裂的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