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78552B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811408144.5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型平板热管,包括多个设于同一平面内且呈条形的平板热管单元,各所述平板热管单元均有至少一端与多个所述平板热管单元中的另外至少一个所述平板热管单元的端部或边缘相接,且每两个相接的所述平板热管单元之间均形成有夹角。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型平板热管设置的多个平板热管单元可以根据需求交叉连接,在对热源进行散热时能向多个方向进行散热,增大热源位置的传热量,在增强换热能力的同时有效保证具有热点的平面热源的均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847511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609014.1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552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7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池模组的一体化换热结构,含有冷板和至少一块分离式平板热管。冷板布置在电池模组下方;热管蒸发段紧贴于电池模组的两侧,通过热管弯折段和热管连接件与热管冷凝段连接;平面为平行四边形的热管冷凝段布置在冷板内部,使相邻热管冷凝段之间以及热管冷凝段与冷板侧壁面之间形成双流向的叶脉式流道,中心线两侧流体流向相反,流道中增加微型扰流片或微型凹槽。本发明采用平板热管与冷板技术相组合的结构设计,使热管冷凝段与冷板成为一体,不仅能实现高效散热,降低电池工作温度,提升电池模组均温性,且其体积小、结构紧凑,有效克服了传统热管冷却方式中热管散热能力上下游不一致所带来的电池均温性差的技术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4538656B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410841814.8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8/04111 , H01M8/04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其包括:有机工质泵,连通外部的有机工质储液罐;第一换热器;膨胀机;冷凝器;空气压缩机;增湿器。有机工质储液罐、有机工质泵、第一换热器、膨胀机、冷凝器形成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回收循环回路;空气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增湿器形成增压空气供给路径;有机工质泵将有机工质储液罐中的液态有机工质泵出输送给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接收有机工质泵输送的液态有机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器后的液态有机工质再与燃料电池进行热交换,以吸收燃料电池的余热并蒸发为气态有机工质,气态有机工质进入膨胀机、驱动膨胀机做功,做功后的乏气进入冷凝器并冷却成液态被输送到有机工质储液罐。
-
公开(公告)号:CN109378552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408144.5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型平板热管,包括多个设于同一平面内且呈条形的平板热管单元,各所述平板热管单元均有至少一端与多个所述平板热管单元中的另外至少一个所述平板热管单元的端部或边缘相接,且每两个相接的所述平板热管单元之间均形成有夹角。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型平板热管设置的多个平板热管单元可以根据需求交叉连接,在对热源进行散热时能向多个方向进行散热,增大热源位置的传热量,在增强换热能力的同时有效保证具有热点的平面热源的均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00265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410841618.0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增压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k个涡轮增压器,其中第i涡轮增压器具有第i膨胀端和第i压缩端,第i膨胀端利用源自内燃机的对应气缸的排气门排出的废气的动力能对输入第i压缩端中的供给空气进行压缩并输出压缩空气;k个换热器,其中第i换热器连通第i涡轮增压器的第i压缩端;有机工质泵,连通外部的有机工质储液罐,k个换热器设置在有机工质泵的下游并受控连通有机工质泵;膨胀机,设置在全部k个换热器的下游并受控连通k个换热器;发电机受控连通外部的供电或储能装置且受控连通膨胀机;以及冷凝器,设置在膨胀机的下游并受控连通膨胀机且受控连通外部的工质储液罐。本发明能提高内燃机的总能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832221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131683.9
申请日:2015-03-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轮增压防喘振系统,其包括:涡轮增压装置,具有相互连通的涡轮机和压气机;第一进气管,一端连通内燃机的排气口;混流装置,连通第一进气管的另一端且连通涡轮增压装置的涡轮机;第一出气管,一端连通涡轮增压装置的压气机,另一端连通内燃机的进气口;第二出气管,一端连通涡轮增压装置的压气机;热交换装置,与内燃机进行热交换;分流阀,具有进口和出口,进口连通于第二出气管的另一端,出口连通于热交换装置;以及第二进气管,一端连通于热交换装置,另一端连通于混流装置。本发明的涡轮增压防喘振系统能避免涡轮增压装置的喘振现象,且能较大程度地利用涡轮增压装置的涡轮机的进气端的气体的动力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538656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41814.8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14 , H01M8/04089 , H01M8/06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其包括:有机工质泵,连通外部的有机工质储液罐;第一换热器;膨胀机;冷凝器;空气压缩机;增湿器。有机工质储液罐、有机工质泵、第一换热器、膨胀机、冷凝器形成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回收循环回路;空气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增湿器形成增压空气供给路径;有机工质泵将有机工质储液罐中的液态有机工质泵出输送给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接收有机工质泵输送的液态有机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器后的液态有机工质再与燃料电池进行热交换,以吸收燃料电池的余热并蒸发为气态有机工质,气态有机工质进入膨胀机、驱动膨胀机做功,做功后的乏气进入冷凝器并冷却成液态被输送到有机工质储液罐。
-
公开(公告)号:CN108847511B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810609014.1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552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7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池模组的一体化换热结构,含有冷板和至少一块分离式平板热管。冷板布置在电池模组下方;热管蒸发段紧贴于电池模组的两侧,通过热管弯折段和热管连接件与热管冷凝段连接;平面为平行四边形的热管冷凝段布置在冷板内部,使相邻热管冷凝段之间以及热管冷凝段与冷板侧壁面之间形成双流向的叶脉式流道,中心线两侧流体流向相反,流道中增加微型扰流片或微型凹槽。本发明采用平板热管与冷板技术相组合的结构设计,使热管冷凝段与冷板成为一体,不仅能实现高效散热,降低电池工作温度,提升电池模组均温性,且其体积小、结构紧凑,有效克服了传统热管冷却方式中热管散热能力上下游不一致所带来的电池均温性差的技术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4564422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841633.5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其包括尾气能量回收系统、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中冷器、废气管路、气水换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有机工质泵、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发电机。冷却水循环回路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具有进口和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三通阀、水箱、双换热管路。内燃机的出水口排出的冷却水流经出水管、三通阀的进口、三通阀的第二出口、双换热管路、气水换热器、蒸发器、水箱、进水管而进入内燃机的进水口,进行冷却水换热循环。冷却水在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余热的加热下温度升高,加强了有机工质与冷却水的换热效率,更多的热量可以被有机工质回收,提升了内燃机的余热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240155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707762.X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增压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k个涡轮增压器,其中第i涡轮增压器具有第i膨胀端和第i压缩端,第i膨胀端利用源自内燃机的对应气缸的排气门排出的废气的动力能对输入第i压缩端中的供给空气进行压缩并输出压缩空气;k个换热器,其中第i换热器连通第i涡轮增压器的第i压缩端;有机工质泵,连通外部的有机工质储液罐,k个换热器设置在有机工质泵的下游并受控连通有机工质泵;膨胀机,设置在全部k个换热器的下游并受控连通k个换热器;发电机受控连通外部的供电或储能装置且受控连通膨胀机;以及冷凝器,设置在膨胀机的下游并受控连通膨胀机且受控连通外部的工质储液罐。本发明能提高内燃机的总能利用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