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39567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010692409.X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钟财军 胡小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基站通过GPS获取K个用户的位置;基站将所获得的K个用户的位置通过单独的硬件链路传递给智能反射面;基站计算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每个智能反射面计算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每个用户的有效出发角;基站根据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设计发射波束;每个智能反射面通过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服务用户的有效出发角来设计相移波束,第m个智能反射面对应的服务用户表示为km。

    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37144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486711.7

    申请日:2019-06-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包括一个基站和K个用户,基站配置N根天线和M个射频链路,用户配置单根天线:基站获取信道角度域信息;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角度域信息将用户分成Nc个用户簇,其中,在第i个用户簇中有Ki个用户,如果Ki>1,那么第i个用户簇中的用户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用户簇被分成个组,在第q个组中有Mq≤M个用户簇,其中,下行数据传输阶段被分成Ns个传输时隙,在第q个传输时隙期间,基站服务第q个组中的所有用户簇,采取最大化最小用户速率功率分配方法对第q个传输时隙中的所有用户实施功率分配。本发明提供的功率分配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最差用户的速率,确保了用户公平性。

    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用户簇分组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337145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487391.7

    申请日:2019-06-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用户簇分组方法:所述的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系统包括一个基站和K个用户,基站配置N根天线和M个射频链路,用户配置单根天线,包括如下步骤:(1)基站获取信道角度域信息;(2)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角度域信息将用户分成Nc个用户簇,其中在第i个用户簇中有Ki个用户,如果Ki>1,那么第i个用户簇中的用户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3)用户簇被分成 个组,在第q个组中有Mq≤M个用户簇,其中 本发明提供的用户簇分组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波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容量。

    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5370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710166366.X

    申请日:2017-03-2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首先,用户通过信道估计获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部分信道状态信息通过反馈链路传递给基站。其次,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将Nt根发射天线分为K组,其中第i组含有Ni根天线。同时,基站将用户分为K个簇,每个簇包含两个用户,并为每个用户簇分配一组发射天线。然后,基站分别对K个簇的用户进行空间调制,并将空间调制后的信号经过空间波束成形后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各用户采用最大似然检测方法对自身信号进行解调。本发明为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用户簇分组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337145B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910487391.7

    申请日:2019-06-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用户簇分组方法:所述的角度域毫米波非正交多址系统包括一个基站和K个用户,基站配置N根天线和M个射频链路,用户配置单根天线,包括如下步骤:(1)基站获取信道角度域信息;(2)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角度域信息将用户分成Nc个用户簇,其中在第i个用户簇中有Ki个用户,如果Ki>1,那么第i个用户簇中的用户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3)用户簇被分成个组,在第q个组中有Mq≤M个用户簇,其中本发明提供的用户簇分组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波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容量。

    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53709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166366.X

    申请日:2017-03-2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J11/0023 H04B7/0617 H04L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首先,用户通过信道估计获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部分信道状态信息通过反馈链路传递给基站。其次,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将Nt根发射天线分为K组,其中第i组含有Ni根天线。同时,基站将用户分为K个簇,每个簇包含两个用户,并为每个用户簇分配一组发射天线。然后,基站分别对K个簇的用户进行空间调制,并将空间调制后的信号经过空间波束成形后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各用户采用最大似然检测方法对自身信号进行解调。本发明为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930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0036638.0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钟财军 胡小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一个传输帧包含TL个块时隙,一个传输帧被分为第一个传输阶段和第二个传输阶段;第一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基站分别通过第n=1,2根天线发送导频信号给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估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其中智能反射面配置有M0<<M个半无源反射元,仅有半无源反射元配置有接收射频链路,可以调至接收模式以接收导频信号;第二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在上行信道估计时,智能反射面调至接收模式,第k个用户在上行信道估计的第t个符号时隙向智能反射面发送导频;智能反射面根据感应子反射面接收的导频信号估计第k个用户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该方法可以解决信道估计导频开销大的问题。

    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293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036638.0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钟财军 胡小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一个传输帧包含TL个块时隙,一个传输帧被分为第一个传输阶段和第二个传输阶段;第一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基站分别通过第n=1,2根天线发送导频信号给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估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其中智能反射面配置有M0<<M个半无源反射元,仅有半无源反射元配置有接收射频链路,可以调至接收模式以接收导频信号;第二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在上行信道估计时,智能反射面调至接收模式,第k个用户在上行信道估计的第t个符号时隙向智能反射面发送导频;智能反射面根据感应子反射面接收的导频信号估计第k个用户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该方法可以解决信道估计导频开销大的问题。

    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3956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692409.X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钟财军 胡小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基站通过GPS获取K个用户的位置;基站将所获得的K个用户的位置通过单独的硬件链路传递给智能反射面;基站计算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每个智能反射面计算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每个用户的有效出发角;基站根据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设计发射波束;每个智能反射面通过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服务用户的有效出发角来设计相移波束,第m个智能反射面对应的服务用户表示为km。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