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9960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95702.5
申请日:2020-03-19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瓜蛋白酶包裹的金纳米簇的可控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技术领域;以木瓜蛋白酶为模板,探究了反应过程中酸碱度的改变对金纳米簇光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反应pH、温度以及时间,分别合成了能够发射绿色、蓝色以及黄色荧光的粒径约等于1 nm的金纳米团簇;该合成方法简单、绿色,且所合成的金纳米簇的光学稳定性较好,抗光漂白能力强,且具备较强的催化性能和电致化学发光性能,可作为良好的光化学、电化学信号探针或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11220671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2010234894.6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36 , G01N27/48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黄曲霉素B1的电化学发光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氧化铟锡(ITO)玻璃电极上制备了氧化亚铜纳米阵列,用巯基乙酸功能化后,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来捕获抗体,采用层层滴涂法,相继在氧化亚铜阵列上固定抗原和以金纳米团簇为电致发光体的二抗标记物,由此,一种黄曲霉素B1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电极便制备完成。利用氧化亚铜在低电势下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催化过硫酸根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加速ECL的激发,该传感器构建简单,成本消耗低,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临床应用潜力大。
-
公开(公告)号:CN115096963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0775833.X
申请日:2022-07-0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CD44的电致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Zr作中心金属,以4,4’,4”‑三羧基三苯胺为有机配体首次合成了Zr‑MOF材料,基于其优良的配位诱导及自增强电致发光特性构建了检测CD44的电致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以Zr‑MOF作发光体,以配体中的叔氮作为共反应剂,以铜掺杂氧化钼作为猝灭剂并用来标记第二抗体,得到了具有高灵敏度的猝灭型电致发光传感器,实现了将不同浓度的CD44转化为可视化的电致发光信号,实现了对CD44的检测,其检测范围为0.50 pg/mL~0.50µg/mL,检测限为0.13 pg/mL。
-
公开(公告)号:CN115096963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775833.X
申请日:2022-07-0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CD44的电致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Zr作中心金属,以4,4’,4”‑三羧基三苯胺为有机配体首次合成了Zr‑MOF材料,基于其优良的配位诱导及自增强电致发光特性构建了检测CD44的电致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以Zr‑MOF作发光体,以配体中的叔氮作为共反应剂,以铜掺杂氧化钼作为猝灭剂并用来标记第二抗体,得到了具有高灵敏度的猝灭型电致发光传感器,实现了将不同浓度的CD44转化为可视化的电致发光信号,实现了对CD44的检测,其检测范围为0.50pg/mL~0.50µg/mL,检测限为0.13 pg/mL。
-
公开(公告)号:CN11509696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775820.2
申请日:2022-07-03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微囊藻毒素LR的电致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原位生长在氟掺杂的二氧化锡导电玻璃上的二氧化钛‑氧化亚铜复合阵列同时作为传感基底共反应促进剂,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纳米团簇和新型自增强电致发光体锰金属有机框架组成的复合物为二抗标记物构建了夹心型电致发光传感器,该实现了对检测微囊藻毒素LR的灵敏检测,其检测范围为50 fg/mL~0.10µg/mL,检测限为27 fg/mL。
-
公开(公告)号:CN113138166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498020.6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紫外与荧光同时检测的微流控光谱在线检测仪。本研究从材料光谱特性与尺寸、形貌的关系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市场的光谱(紫外‑可见、荧光)检测仪器存在的操作繁琐、时间长、灵敏度低,设备规模大无法与微流控设备串联等缺陷,通过自选配件,自主搭建了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在线光谱检测系统,该仪器集成紫外与荧光功能(已开发,未来将解锁荧光寿命与量子产率单元),且能够实现待测物流动状态下的连续检测,积分时间低至5 ms,它能够与微流体合成设备串联实现瞬间合成反馈,保证材料高通量合成的均一性,完全颠覆以往通过收集、离心、干燥、形貌与光谱测试、指导合成这种五元一体的复杂模式,具有强有力的产业化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050140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910952259.9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1/76 , G01N33/68 , G01N33/5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马来酰亚胺功能的琼脂糖凝胶基蛋白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电化学传感与免疫分析领域;本发明采用有机合成法,用3-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琥珀酰亚胺酯(MBS)活化琼脂糖凝胶(AG),利用重组蛋白A的C端半胱氨酸巯基与MBS中的不饱和羰基间的特异性识别形成稳定硫醚键而构建一种蛋白基微阵列;该法能够有效维持蛋白A二级、三级结构稳定,同时将能够识别抗体Fc域的N端充分暴露,提升固定抗体的活性;再结合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策略,能够实现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该传感器构建简单,成本消耗低,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临床应用潜力大。
-
公开(公告)号:CN110231381A
公开(公告)日:2019-09-13
申请号:CN201910524505.0
申请日:2019-06-18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电位抗体定向捕获型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发明属于纳米材料与免疫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牛血清蛋白BSA还原的金纳米簇Au25作为基底材料和电致发光体,以C-反应蛋白CRP作为目标分析物,通过共价交联结合抗体定向捕获剂HWRGWVC,提出了一种抗体定向固定传感策略。以BSA-Au25/HWRGWVC作为传感平台构建的无标记型ECL免疫传感器,抗体捕获率以及活性较传统模式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该传感器有着超高的灵敏度以及极低的检测限,在免疫分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138165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498008.5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实时在线光谱检测系统。微流体合成技术因其微米数量级的通道结构、优良的液滴和流型操控性能、较快的传热传质速度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微纳米材料的高效合成,呈现出制备时间显著缩短、尺寸均一、产量高等优点。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根据所需要的目的例如材料尺寸、形貌、表面电荷、靶向等自主控制合成温度、压力、pH以及超声强度等因素。特别是要实现材料尺寸、形貌的负反馈指导,需要一款检测原理清晰、操作简单、全自动化且能够实现流体状态检测的集成紫外‑可见、荧光光谱、量子产率与荧光寿命等单元的多功能实时在线光谱检测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0530949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861104.4
申请日:2019-09-12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30 , G01N33/53
Abstract: 一种基于铜纳米簇-共振能量转移体系构建的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发明属于纳米材料与共振能量转移FRET领域;本发明以牛血清蛋白BSA包裹的铜纳米团簇Cu NCs作为能量供体,并在其表面利用L-抗坏血酸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Au NPs作为能量受体,得到Cu NCs-Au NPs三维共振结构,供受体对之间通过偶极-偶极的非辐射作用方式传递能量,其传递速率与距离的六次方呈反比,二者之间光谱的高比率重叠以及超近的配对距离,显著猝灭了Cu NCs的ECL发射并控制发光强度在合理范围内,为生物标志物的痕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ECL-FRET能量转移新模型,为猝灭型ECL传感体系的机理探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