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65188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448225.3
申请日:2014-09-0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17/02 , E21B34/08 , E21B2034/002 , E21B2034/007
Abstract: 一种新型智能转换接头,包括左半主体、右半主体、圆柱式密封舌、单向阀,测试通道、工作通道、密封舌滑道、采油通道和进油管,圆柱式密封舍放置在密封舌滑道内,测试通道上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的上端开设有圆形缺口,下端与圆柱式密封舍形成线密封,采油通道包括上下两部分,单向阀放置在采油通道上下部分交界处,左半主体和右半主体上开有横向液流通道,横向液流通道连通工作通道和采油通道,采油通道上有两个连通密封舌滑道的贯通孔,进油管与采油通道连通。通过控制圆柱式密封舌两边的压差,实现采油状态与测井状态的智能转换,避免了过度依赖弹簧实现功能转换,而导致的因弹簧失效使圆柱式密封舌复位不到位而导致的回流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078212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1910904810.2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18/2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失效模型集成的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研究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潜在失效模式、建立相应的候选失效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构建多失效模型集成的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评估模型、采用改进的有限记忆拟牛顿法确定每个失效模型条件概率函数的权重与方差、计算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本发明针对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潜在失效模式,将候选的失效模型纳入同一个框架内,运用多模型集成技术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消除单一模型失效研究而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分析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056233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10466791.8
申请日:2012-11-1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B21D37/18
Abstract: 一种高速冲压模具喷雾润滑的方法和装置,涉及特种加工领域。利用两个相对布置的喷油嘴喷出的高压高速润滑油从卸料板底部的进油槽射入,分别在喷头上细长小孔的轴线延长线的交点处碰撞,发生初次雾化,分散成许多高速运动的小液滴;接着在下模型腔正上方区域两束雾化后的润滑油碰撞实现第二次雾化后对高速冲压模具进行润滑。与传统喷雾润滑相比,本发明在侧面喷油的条件下,通过两次雾化的方式使润滑油雾集中在下模型腔正上方区域,使润滑更充分,同时也减少润滑油的损耗,提高了润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989290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069055.2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E21B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油开采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活塞式智能转换接头,包括上半主体和下半主体,上半主体上设有工作通道、测试通道、横向液流通道、上采油通道、大活塞腔体、小活塞腔体;工作通道与测试通道连通,横向液流通道连通上采油通道与工作通道,大活塞腔体与横向液流通道相贯通,小活塞腔体与测试通道相贯通;下半主体包括下采油通道、过渡通道、支流通道,过渡通道连通大活塞腔体和小活塞腔体,支流通道连通大活塞腔体和下采油通道;大活塞杆部设有通液孔,大活塞安装在大活塞腔体内;通过液压作用,控制两个活塞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测试通道、采油通道在采油状态及测井状态下的转换,大大提高了采油作业效率,解决了大量钢丝作业所带来的低效率、繁琐性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941502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435404.4
申请日:2012-11-05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B23Q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液化天然气(LNG)进行低温加工的方法,即利用液化天然气汽化产生的低温气化天然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对加工工件进行冷却,并且吸热后的气态天然气作为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能够直接提供低温加工的动力,该专利充分利用液态天然气汽化吸收能量提供超低温加工环境,并且其气态天然气直接作为传输介质,避免冷却介质的耗损,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同时液化天然气装备的加工制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有利于低温加工温度的稳定。实施该方法的装置包括:液化天然气储罐、汽化器、缓冲储罐、天然气发动机、传动装置、真空泵、密封箱体、加工单元、保温管路、截止阀、连接开关、压力表、安全阀。
-
公开(公告)号:CN116353574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1500626.X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B60W20/11 , G06N3/0442 , G06N3/08 , B60W20/12 , B60W2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网联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电量规划方法,包括:采集固定线路运行的智能网联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车速曲线作为典型工况,采用全局规划算法获取典型工况的电池荷电状态(SOC)最优变化曲线,提取各个工况片段的区间电耗以及构造基于工况片段特征的区间电耗辨识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改进的交互多模型算法确定下一工况片段的最佳电量规划值,消除单一电量分配方式的局限性。本发明实现对智能网联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电量的最优规划,着力解决了电量分配不合理所造成车辆能耗恶化问题,对深入挖掘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减排潜力,助推城市公共交通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305665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224537.1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吸收层激光温冲击强化焊缝方法,涉及特种加工领域。本发明首先先预热焊接件基体,利用温度升高加快零件基体位错运动,将基体温度提高到动态应变时效温度后,采用高能纳秒激光束直接冲击焊缝处。当激光脉冲照射在目标金属上时,金属表面吸收激光能量蒸发、膨胀形成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约束层限制住等离子体,产生高强冲击波,其强度有几个到数十个GPa,远远超过了金属和合金的屈服强度,使焊缝区域金属或合金材料产生严重塑性变形,使焊缝处表层晶粒细化甚至纳米化,并在冲击区域诱导高幅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焊缝处的抗腐蚀能力和高温疲劳寿命。本发明适用于无法涂吸收层的焊接件强化和延寿领域,如管道内壁焊接处的表面强化及提高其机械性能;这是一种新的对焊缝的强化处理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989290B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510069055.2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E21B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油开采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活塞式智能转换接头,包括上半主体和下半主体,上半主体上设有工作通道、测试通道、横向液流通道、上采油通道、大活塞腔体、小活塞腔体;工作通道与测试通道连通,横向液流通道连通上采油通道与工作通道,大活塞腔体与横向液流通道相贯通,小活塞腔体与测试通道相贯通;下半主体包括下采油通道、过渡通道、支流通道,过渡通道连通大活塞腔体和小活塞腔体,支流通道连通大活塞腔体和下采油通道;大活塞杆部设有通液孔,大活塞安装在大活塞腔体内;通过液压作用,控制两个活塞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测试通道、采油通道在采油状态及测井状态下的转换,大大提高了采油作业效率,解决了大量钢丝作业所带来的低效率、繁琐性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877061A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1210391283.8
申请日:2012-10-16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熔覆再制造不锈钢泵类零件的方法和装置,特指一种先将不锈钢泵类零件加热到不锈钢基材的动态应变时效温度然后在此温度下进行激光熔覆的方法和装置,本发明原理的创新在于,对处于动态应变时效温度的不锈钢泵类零件进行激光熔覆,利用升高的温度加快零件基材位错运动和涂覆层金属元素的颗粒扩散,使得制备的熔覆层深度更深、颗粒分布均匀;利用基材处于动态应变时效温度状态这一特性减少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温度梯度,有利于抑制激光熔覆过程中熔覆层内部裂纹的产生;利用基材本身的动态强化效应,使基材本身产生动态应变时效强化,是一种全新的对泵类零件激光熔覆再制造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0782126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0904810.2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失效模型集成的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研究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潜在失效模式、建立相应的候选失效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构建多失效模型集成的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评估模型、采用改进的有限记忆拟牛顿法确定每个失效模型条件概率函数的权重与方差、计算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本发明针对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潜在失效模式,将候选的失效模型纳入同一个框架内,运用多模型集成技术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消除单一模型失效研究而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桩运行可靠性分析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