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5364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95980.6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热轧在线一步法淬火配分生产QP980钢的方法,涉及一种生产QP980钢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QP980钢的塑性低且生产流程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将热轧与一步法淬火配分工艺相结合,减少了冷轧过程,极大地缩短生产流程,并且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QP980钢,在实际应用中拥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潜力。该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QP980钢生产方法,通过热轧引入的先共析铁素体和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促进碳的配分,从而进一步提高QP980钢的塑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2376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99615.9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平面流铸生产无取向硅钢极薄带的冷却辊,其由冷却铜辊组成,其在于在冷却铜辊的表面设有镀镍层,并控制镀镍层的厚度在30~60μm;制备方法:进行除油;酸洗;碱洗;化学镀镍;冲洗;烘干;备用。本发明在保证B50≥1.63T,P1T/400Hz≤10.21W/kg,厚度在0.02~0.16mm下,通过在冷却铜辊表面化学镀镍形成镀镍层,能比冷却铜辊的贴辊性提升10%,且使生产成本较目前相对降低25%,冷却铜辊表面不易氧化,所制备的无取向硅钢极薄带的合格率由目前的76%提高至不低于85%。
-
公开(公告)号:CN11874760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47640.2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F18/243 , G06F18/27 , G06F18/214 , G06Q50/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焦炭性能预测以及资源调控和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回归决策树算法应用于高炉焦炭性能的预测系统。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回归决策树算法应用于高炉焦炭性能的预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主控模块、算法调参模块、数据训练模块、模型预测模块;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基于机器学习回归决策树算法应用于高炉焦炭性能的预测系统,将高炉冶炼转化成所对应的决策树算法特殊结构,决策树算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实时性预测的优势,代替了人工凭借经验去判断生产过程中对各物质含量的判断,与人相比准确性程度更高,预测效果更快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700095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81198.5
申请日:2023-08-04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平面流铸制技术制备无取向硅钢极薄带的方法:以纯铁和高纯硅为原料,在1480~1650℃内熔融后浇铸成母合金铸锭;采用平面流铸制备无取向硅钢极薄带;进行平整;涂覆绝缘层并缠绕成卷,在气体保护下退火,经保温后随炉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在保证B50>≥1.59T,P1T/400Hz≤12.88W/kg下,制备厚度在0.05~0.12mm,宽度在2~10mm的无取向硅钢极薄带,工艺相对简单、综合性能优良,且由于不添加其它元素而使生产成本可降低至少15%。
-
公开(公告)号:CN1193921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18101.8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平面流铸技术的高S含量无取向硅钢极薄带,其组分及wt%为: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S:0.005~0.2%,Si:2.5~4.5%;制备方法:熔炼;浇注成锭;切割钢锭;高频加热;喷铸甩带至产品厚度;平整;退火处理;随炉冷却至室温,待用;本发明通过超快速凝固,减轻传统有害元素S对无取向硅钢薄带磁/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显著降低硅钢熔炼过程的脱S成本,在保证无取向硅钢薄带的B50≥1.61T,Pt1.0/400≤12.88W/kg前提下,使生产工艺流程缩短不低于25%,成本降低至少35%,且具有易操作、污染小、效率高、成品质量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048409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482730.9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44 , C21D8/0226 , C21D8/0236 , C21D8/0247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301LN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属于不锈钢制备领域。本方法通过将40~60mm厚的301LN奥氏体不锈钢坯料热轧至4~5mm厚的板材,再通过冷轧—退火工艺处理,制备了屈服强度为700~1000MPa,抗拉强度为1000~1200MPa,延伸率大于30%的301LN奥氏体不锈钢。本发明方法易于操作,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702608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82470.1
申请日:2023-08-04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含有元素铋无取向硅钢极薄带,其原料组成及wt%为,铋0.005~0.05wt%,硅2~4wt%,其余为铁及少量不可避免杂质;制备方法:以纯度、高纯硅和金属铋为原料经在1480~1650℃内熔融后浇铸成母合金铸锭;采用平面流铸制备无取向硅钢极薄带;平整;涂覆绝缘层并缠绕成卷,并在气体保护下退火。本发明在保证B50≥1.62T,P1T/400Hz≤10.27W/kg,厚度在0.03~0.16mm,宽度在1~15mm的无取向硅钢极薄下,还具有成分相对简单并由此使生产成本可降低至少10%。
-
公开(公告)号:CN11694926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741416.8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热轧淬火配分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最大的特点是在淬火至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以前加入了贝氏体相变区间的空冷,让奥氏体先进行贝氏体相变,先形成一部分贝氏体,同时分割了奥氏体晶粒,细化了组织,相对于Q&P钢而言提高了塑韧性。本发明制备的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多相组织结构有着优异的力学性能,有利于后续的冲压和成形工艺,应用前景广泛。本发明做到“以热代冷”,缩短流程并节约了能源,符合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的社会发展趋势。
-
公开(公告)号:CN106011681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10482610.9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316LN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属于不锈钢制备领域,该方法通过将厚度为40~60mm的316LN奥氏体不锈钢坯料热轧至4~5mm厚的板材,再通过冷轧—退火工艺处理,制备了屈服强度为450~600MPa,抗拉强度为1020~1220MPa,延伸率大于50%的316LN奥氏体不锈钢,通过本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316LN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方法易于操作,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6011681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482610.9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武汉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44 , C21D8/0226 , C21D8/0236 , C21D8/0273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316LN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属于不锈钢制备领域,该方法通过将厚度为40~60mm的316LN奥氏体不锈钢坯料热轧至4~5mm厚的板材,再通过冷轧—退火工艺处理,制备了屈服强度为450~600MPa,抗拉强度为1020~1220MPa,延伸率大于50%的316LN奥氏体不锈钢,通过本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316LN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方法易于操作,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