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569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759659.5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试验装置,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该盾构隧道试验装置包括:模型箱、第一驱动件、盾构机组件和多个管片,模型箱包括箱本体,盾构机组件包括盾构机、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盾构机的正投影与箱本体的正投影部分重合,管片为弧形且与隧道相适配。通过使盾构机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与箱本体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部分重合,可使盾构机在箱本体侧面开挖出截面为一半圆形的隧道,可减小箱本体的体积和盾构隧道试验装置占用地面的面积,可节约试验成本,并且,通过在盾构机内拼装管片,可以模拟盾构机开挖隧道时的实时拼装管片过程,以提高试验的还原度,有利于提高盾构隧道模拟开挖过程中成果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1454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039510.X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基以及路基拓宽施工方法,涉及路基处理技术领域,路基包括:原有路基和拓宽路基,原有路基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多个子台阶结构,多个子台阶结构沿高度方向排布,原有路基形成有台阶结构的一侧设有拓宽路基,拓宽路基的上表面高度和原有路基的上表面高度相同,拓宽路基包括多层拓宽子路基,多层拓宽子路基沿原有路基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且多个拓宽子路基分别搭接于相应多个子台阶结构的底面,拓宽子路基包括废旧轮胎单元层。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路基,可以减少填料的使用,节约成本,可以回收再利用废旧轮胎,有利于治理黑色污染,保护环境,还可以改善实际路基拓宽工程中出现的差异沉降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0495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226663.9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冲刷加筋土桥台复合桥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加筋土桥台复合桥梁结构包括桥跨、沿河岸两侧边坡对称设置的板桩墙结构、加筋土结构,以及布设于所述加筋土结构上的路桥过渡引道和混凝土台座;所述板桩墙结构包括在河道边坡竖直设置且顶部高度相同的吸能板桩墙和阶梯板桩墙,吸能板桩墙和阶梯板桩墙与河岸边坡形成围堰,所述加筋土结构布设于所述围堰中;所述桥跨由所述混凝土台座支撑。本发明利用钢板桩在河道两岸形成围堰,为施工工作提供了隔水、安全的施工环境,在吸能板桩墙的迎水面还设置吸能部件,避免加筋土结构在湍急的河流两岸应用时内部砂石填土被冲刷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45879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12484.2
申请日:2024-01-26
IPC: E02D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多维度联合注浆模具及装置,包括内筒,外壁上开始有若干侧注浆孔;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的外部、且所述外筒内壁与所述内筒外壁之间留有环状间隙;两套环,分别设置在所述环状间隙的两端,以使得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形成渗浆腔、且所述渗浆腔通过所述侧注浆孔与所述内筒内腔连通,其中一所述套环的外壁上开设有侧进浆孔、且与所述渗浆孔连通;限位件,所述套设在所述外筒的两端,以使得对所述内筒、所述外筒和所述套环进行定位,所述限位件上与所述侧进浆孔同侧端开设有主灌浆孔和侧灌浆孔、且与所述内筒内腔连通设置。本发明可解决MICP加固不均问题,完善注浆流程,便于进行注浆和后续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038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310131776.6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波作用下考虑地层变化的沉管隧道接头性能获取方法,包括建立第一段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和第二段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第一段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位于土层I中,第二段半无限长弹性地基梁位于土层II中;忽略沉管隧道横截面的变形,将管节视为Euler梁模型,将地基视为Pasternak地基模型,引入位移相位角模拟地震的行波效应,考虑行波作用对于管节非一致激励的影响,沉管隧道接头位于变化地层交界面,获取变化地层交界面的沉管隧道弯曲控制方程;采用抗弯弹簧和抗剪弹簧模拟接头的受弯和受剪,考虑接头对于竖向位移差、转角、弯矩和剪力的传递作用,分析接头的受力峰值变化及接头突变段影响范围,本发明能够准确接头变形和受力的响应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411759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385851.9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深厚填土荷载下单(双)排隔离管桩结构的计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方法首先采用单排管桩结构进行隔离,基于“简化荷载结构模型”计算隔离结构内力及位移,并判断隔离结构内力变形是否满足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单排隔离结构进行调整,或采用双排隔离结构,并基于“非开挖双排桩模型”计算隔离结构内力及位移。在满足隔离结构内力及位移要求的前提下,基于有限元模型进行主体与隔离结构的整体共同作用分析,并判断主体结构内力变形是否满足要求,最终确定安全可靠且经济合理的单(双)排隔离管桩方案。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多种型式的隔离结构在深厚填土荷载下的计算与设计,提高了精确度且便于实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2176853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216618.3
申请日:2020-11-0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承式减震加筋土桥台,包括路桥连接支承系统和加筋土桥台系统,所述加筋土桥台系统包括由筋材插入填土形成的加筋土复合体、模块式墙面及支承结构,所述路桥连接支承系统设于加筋土复合体的顶部;所述模块式墙面位于加筋土复合体的外侧;所述支承结构竖向安装于加筋土复合体内,支承结构下端穿过加筋土复合体后锚固于地基中;所述支承结构包括支承桩、包覆于桩周缓冲层,以及设于桩顶吸能材料层;所述吸能材料层与路桥连接支承系统底部接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支承桩的顶部设置吸能材料层,可以有效缓冲竖向冲击力,防止桩顶受到破坏,在桩周设置缓冲层,可以防止集中荷载直接施加在桩身上,避免发生剪切破坏,进一步增加了桥台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4837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634042.0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欠固结软土盾构隧道地表水平变形的计算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根据欠固结软土地基固结确定欠固结软土地基固结引起的地表剩余水平变形最大值、最大值所在水平位置和地表剩余水平变形分布系数,进而计算地表剩余水平变形;基于盾构施工和盾构施工地层损失率,计算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短期水平变形;根据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长期水平变形最大值和最大值所在水平位置计算地表长期水平变形;利用上述地表剩余水平变形、地表短期和长期水平变形计算欠固结软土盾构隧道的地表长期水平变形。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仅针对隧道自身沉降与结构变形,缺乏对隧道周围地层的变形分析,实际工程无法应用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318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27014.3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隧道的加固结构以及加固方法,第一旋喷桩组包括多个第一旋喷桩,第一旋喷桩的部分结构位于盾构隧道上方,另一部分结构位于盾构隧道侧方;支撑桩组包括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第一支撑桩位于盾构隧道下方,第二支撑桩位于盾构隧道下方,第一支撑桩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撑桩。由此,通过使第一旋喷桩的部分结构位于盾构隧道上方,并使第一支撑桩、第二支撑桩均位于盾构隧道下方,能够使盾构隧道上土体和下土体的加固结合,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土体变形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减少盾构隧道的工后沉降,有利于提高盾构隧道的施工质量,保障盾构隧道长期使用性能,并且,加固结构便于施工,施工难度低。
-
公开(公告)号:CN11935111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86577.8
申请日:2024-10-23
IPC: C09K17/40 , E02D3/12 , C09K103/00 , C09K10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脲酶碱渣改良膨胀土的方法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锰进行混合,得到碱渣混合物;b,对碱渣混合物进行颗粒筛分,保留粒径为0.075mm~10mm之间的碱渣颗粒;c,对碱渣进行预处理,包括水洗、酸洗和中和处理,并进行干燥处理;d,使用混合设备将预处理后的碱渣与膨胀土按质量比5%~20%混合,调节含水量至最佳含水量。通过对碱渣进行预处理,包括水洗、酸洗和中和处理,有效去除了碱渣中的重金属杂质与溶解性盐,并使土壤的pH值趋于中性,避免导致的土壤酸化或碱化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的化学性质,达到减少了土壤的污染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