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646595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080025332.9

    申请日:2020-03-12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热泵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1)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30)。热泵循环具有压缩机(11)、高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2)、吸热用减压部(14b)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6)。高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使高温侧热介质与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用热交换器(23)。低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被从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流出的低温侧热介质吸热的多个吸热用设备(31、32、36、38)和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吸热量调节部(33、33a、35a、35b、37)。制冷循环装置在吸热量调节部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情况下,使流入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车辆用空调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14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5681.7

    申请日:2019-11-15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4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具有: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加热器芯(22)、分支部(24)、共用流路(23)、流量调整部(30)以及辅助热源(26、36)。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使热介质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器芯(22)与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并联地连接,并使热介质所具有的热向朝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散热。分支部(24)分支为朝向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动和朝向加热器芯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共用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辅助热源(26、36)在分支部的上游侧加热热介质。

    车辆用电池加热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61086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80026927.6

    申请日:2020-04-10

    Abstract: 具备:互相并列地配置的高温侧辐射器(23)和加热器芯(22)、通过热介质加热电池(2)的电池温度调整部(33)、供热介质向高温侧辐射器侧和加热器芯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一分支部(20d)、供流过高温侧辐射器的热介质和流过加热器芯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一合流部(20e)、供被散热器(12)散热后的热介质向电池温度调整部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二分支部(20d)、供流过电池温度调整部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二合流部(20e)以及配置于从高温侧第一分支部和高温侧第二分支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分支部经过高温侧辐射器到达高温侧第一合流部和高温侧第二合流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合流部的热介质流路的高温侧辐射器流量降低部(26)。

    制冷循环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4659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80025332.9

    申请日:2020-03-12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热泵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1)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30)。热泵循环具有压缩机(11)、高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2)、吸热用减压部(14b)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6)。高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使高温侧热介质与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用热交换器(23)。低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被从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流出的低温侧热介质吸热的多个吸热用设备(31、32、36、38)和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吸热量调节部(33、33a、35a、35b、37)。制冷循环装置在吸热量调节部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情况下,使流入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车辆用空调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1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1980085681.7

    申请日:2019-11-15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4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具有: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加热器芯(22)、分支部(24)、共用流路(23)、流量调整部(30)以及辅助热源(26、36)。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使热介质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器芯(22)与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并联地连接,并使热介质所具有的热向朝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散热。分支部(24)分支为朝向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动和朝向加热器芯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共用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辅助热源(26、36)在分支部的上游侧加热热介质。

    制冷循环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53314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080038076.7

    申请日:2020-06-03

    Abstract: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通过使在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而吸热的吸热部(17、32);利用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的热量利用部(22);在热介质的流动中相对于热量利用部(22)并联地配置,将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向吸热部(32)供给的热量供给部(20c、23);使从散热部(12)流出的热介质向热量利用部(22)侧和热量供给部(20c、23)侧分支的分支部(20d);使流经了热量利用部(22)的热介质与流经了热量供给部(20c、23、37)的热介质合流而向散热部(12)侧流出的合流部(20e);切换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之间循环的第一状态和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以及热量供给部(20c、23)之间循环的第二状态的切换部(26)。

    制冷循环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85331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080038076.7

    申请日:2020-06-03

    Abstract: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通过使在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而吸热的吸热部(17、32);利用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的热量利用部(22);在热介质的流动中相对于热量利用部(22)并联地配置,将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向吸热部(32)供给的热量供给部(20c、23);使从散热部(12)流出的热介质向热量利用部(22)侧和热量供给部(20c、23)侧分支的分支部(20d);使流经了热量利用部(22)的热介质与流经了热量供给部(20c、23、37)的热介质合流而向散热部(12)侧流出的合流部(20e);切换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之间循环的第一状态和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以及热量供给部(20c、23)之间循环的第二状态的切换部(26)。

    车辆用电池加热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661086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080026927.6

    申请日:2020-04-10

    Abstract: 具备:互相并列地配置的高温侧辐射器(23)和加热器芯(22)、通过热介质加热电池(2)的电池温度调整部(33)、供热介质向高温侧辐射器侧和加热器芯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一分支部(20d)、供流过高温侧辐射器的热介质和流过加热器芯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一合流部(20e)、供被散热器(12)散热后的热介质向电池温度调整部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二分支部(20d)、供流过电池温度调整部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二合流部(20e)以及配置于从高温侧第一分支部和高温侧第二分支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分支部经过高温侧辐射器到达高温侧第一合流部和高温侧第二合流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合流部的热介质流路的高温侧辐射器流量降低部(26)。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