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2983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80024663.4
申请日:2023-03-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11)、散热器(12)、第一减压部(15)、第一蒸发器(16、16A)、第二减压部(18)以及第二蒸发器(19)。在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吸入侧,设置有使通过第一蒸发器后的制冷剂与通过第二蒸发器后的制冷剂合流的制冷剂合流部(20)。第一减压部基于与在第一蒸发器与制冷剂合流部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具有相关性第一物理量进行调节,以使得第一蒸发器与制冷剂合流部之间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第一目标过热度。第二减压部基于与在制冷剂合流部与压缩机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具有相关性第二物理量进行调节,以使得制冷剂合流部与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第二目标过热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12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80085727.5
申请日:2019-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具备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和控制部(60)。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调整高温热介质流量比,该高温热介质流量比是在空气加热器(22)流动的高温热介质与在散热器(23)流动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比。控制部(60)控制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以成为如下高温热介质流量比:在高压侧热交换器(12)从制冷剂向高温热介质散热的热中的、相对于在空气加热器(22)将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加热至目标吹出温度(TAO)所需的热而剩余的热在散热器(23)向车室外的空气散热。
-
公开(公告)号:CN111094028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880056047.6
申请日:2018-07-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加藤吉毅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模式切换部(18、54、80),该模式切换部切换空气加热模式和空气冷却模式,该空气加热模式是在加热部(22)加热空气的模式,该空气冷却模式是在散热部(23、81)从制冷剂向外部气体散热,并在空气冷却部(14)冷却空气的模式;电池(33),该电池向车辆的行驶用电机供给电力,并且该电池在充电时发热,并被热介质冷却;热介质回路(30),该热介质回路使热介质循环经过冷却热交换器(17);以及热介质流动切换部(38、39),在电池(33)通过外部电源充电时,该热介质流动切换部切换热介质回路(30)中的热介质的流动,以使得热介质在电池(33)与热介质冷却热交换器(17)之间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591656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180052100.7
申请日:2021-08-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2
Abstract: 具备:散热部(12),该散热部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散热;减压部(16),该减压部使由散热部散热后的制冷剂减压;蒸发部(17),该蒸发部使由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外气吸热部(45),该外气吸热部使由蒸发部冷却后的热介质从外气吸热;热源(25、82),该热源向热介质散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第一循环回路(20、80),该第一循环回路使热介质循环至热源;第二循环回路(30),该第二循环回路使热介质在蒸发部与外气吸热部之间循环;以及流路切换部(26、60、83),该流路切换部对是否需要进行外气吸热部的除霜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不需要进行外气吸热部的除霜的情况下,使热介质在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分别进行循环,在判定为需要进行外气吸热部的除霜的情况下,切换热介质的流路,以使第一循环回路的热介质循环至外气吸热部。
-
公开(公告)号:CN113646595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080025332.9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热泵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1)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30)。热泵循环具有压缩机(11)、高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2)、吸热用减压部(14b)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6)。高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使高温侧热介质与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用热交换器(23)。低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被从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流出的低温侧热介质吸热的多个吸热用设备(31、32、36、38)和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吸热量调节部(33、33a、35a、35b、37)。制冷循环装置在吸热量调节部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情况下,使流入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10621525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1880031370.8
申请日:2018-07-0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构成为能够切换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的空调装置中,简化回路结构和切换控制。空调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换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在制冷模式中,在制冷剂流通于空气冷却用热交换器(14)的状态下,使高温热介质在高压侧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12)与高温热介质外气热交换器(23)之间循环。在制热模式中,在制冷剂流通于低压侧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17)的状态下,使高温热介质在高压侧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12)与空气加热用热交换器(22)之间循环,并且,使低温热介质在低压侧制冷剂热介质热交换器(17)与低温热介质外气热交换器(32)之间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14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5681.7
申请日:2019-11-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2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4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0)具有: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加热器芯(22)、分支部(24)、共用流路(23)、流量调整部(30)以及辅助热源(26、36)。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21、35)使热介质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器芯(22)与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并联地连接,并使热介质所具有的热向朝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散热。分支部(24)分支为朝向空气热介质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动和朝向加热器芯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共用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辅助热源(26、36)在分支部的上游侧加热热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08136874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680057028.6
申请日:2016-09-06
Abstract: 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备:第一热源(21)、第二热源(23)、加热器芯(24)、第一热介质路径(30)、第二热介质路径(31)、加热器芯路径(32)、切换部(27、28)及控制部(60)。第一热源配置于第一热介质路径,第二热源配置于第二热介质路径。加热器芯路径形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并配置有加热器芯。切换部对第一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并且对第二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在加热器芯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切换控制和第二热源控制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在切换控制中,控制部控制切换部的工作,以使第二热介质路径连接于加热器芯路径。在第二热源控制中,控制部使第二热源发热。
-
公开(公告)号:CN108140917B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1680060644.7
申请日:2016-11-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6563 , B60H1/22 , F25B1/00 , F25B30/02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56
Abstract: 一种电池预热系统,执行如下的电池预热模式:控制空调用送风机(106)以及电池用送风机(107)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空调用热交换器(102)的空气侧温度效率比电池用热交换器(103)的空气侧温度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636401B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680034316.X
申请日:2016-06-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11),吸入并排出制冷剂;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12),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膨胀阀(15),使制冷剂减压;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3),使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冷热利用设备(23),利用热介质的冷热;温热利用设备(24),利用热介质的温热;制冷剂流切换阀(16),对通过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3)对热介质进行冷却的热介质冷却模式与通过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3)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热介质加热模式进行切换;及热介质流切换装置(25、26),对热介质流进行切换,以使在热介质冷却模式中,热介质在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3)与冷热利用设备(23)之间进行循环,在热介质加热模式中,热介质在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3)与温热利用设备(24)之间进行循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