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73154A
公开(公告)日:2006-05-17
申请号:CN200510120011.4
申请日:2005-11-08
Abstract: 一种双壁管,包括:外管(161),所述外管沿管纵向在外管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处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开口;和内管(162),所述内管插入外管中,以在外管和内管之间限定通道(160a)。入口部分(163)连接至外管,以通过第一开口与通道(160a)连通,出口部分(164)连接至外管,以通过第二开口与通道连通。在双壁管中,外管和内管能够被设置成在第一通道中限定具有扩大横截面的膨胀部分(160b),以及膨胀部分至少设置在靠近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的部分处。在双壁管中,内管能够设有多个凹槽(162b,162d,162e,162f,162g)。
-
公开(公告)号:CN104428611B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380035405.2
申请日:2013-07-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333 , F25B5/04 , F25B39/022 , F28F3/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媒蒸发器。冷媒蒸发器(1)具有第一管单元(41)的层叠体与第二管单元(51)的层叠体。第一管单元(41)具有第一管(42)、第三管(43)、与第一管(42)连通的第一容器形成部(46)、以及与第三管(43)连通的第二容器形成部(47)。第二管单元(51)具有第二管(52)、第四管(53)、与第二管(52)连通的第四容器形成部(57)、以及与第四管(53)连通的第三容器形成部(56)。
-
公开(公告)号:CN105229394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480029078.4
申请日:2014-05-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9/00 , F25B39/02 , F28D1/05391 , F28D2021/0071 , F28F9/0212 , F28F9/0265
Abstract: 第1蒸发部(20)和第2蒸发部(10)经由具有第1连通部(31a、32b、33a)和第2连通部(31b、32a、33b)的制冷剂替换部(30)而连结。在第1蒸发部(20)的罐部(22)设置有分隔成第1罐内空间(221)和第2罐内空间(222)的第1分隔部件(24),在第1分隔部件(24)设置有使第1罐内空间(221)与第2罐内空间(222)连通的第1连通孔(241)。在第2蒸发部(10)的罐部(12)设置有分隔成第3罐内空间(121)和第4罐内空间(122)的第2分隔部件(14),在第2分隔部件(14)设置有使第3罐内空间(121)与第4罐内空间(122)连通的第2连通孔(141)。
-
公开(公告)号:CN105190201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480026337.8
申请日:2014-05-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9/028 , F28D1/05325 , F28D1/05333 , F28D1/05391 , F28D2021/0071 , F28F9/0265 , F28F9/0268
Abstract: 制冷剂蒸发器(1)具有调换部(30)。调换部(30)连结第2下游罐部(23)的第1集合部(23a)与第2上游罐部(13)的第2分配部(13b)。调换部(30)连结第2下游罐部(23)的第2集合部(23b)与第2上游罐部(13)的第1分配部(13a)。调换部(30)在芯宽度方向上调换制冷剂。与调换部(30)相关的制冷剂的流路被设定成改善制冷剂的分配。分配是通过设定多个流路及/或流路的扭转而改善的。
-
公开(公告)号:CN100545546C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610071052.3
申请日:2006-03-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5B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1/00 , B60H2001/3298 , F25B2341/0012
Abstract: 一种喷射器型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11)、散热装置(13)、喷射器(14)、以及第一蒸发装置(15),上述部件连接成回路以形成制冷循环。旁路通道(16)设置在喷射器(14)的入口和吸入口之间,以便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分叉流过旁路通道(16)。第二蒸发装置(18)设置在旁路通道(16)中。内部热交换器(21)进一步设置在散热装置(13)的出口侧和喷射器(14)的入口侧之间,以便来自散热装置(13)的高压制冷剂的焓减少,从而增加第一和第二蒸发装置(15,18)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之间的焓差。结果,改进了两个蒸发装置的冷却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487641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810190346.7
申请日:2006-06-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5B9/08
Abstract: 一种具有致冷剂循环的喷射器循环系统,其中致冷剂流过所述致冷剂循环,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散热器(12)下游的喷射器(15)、蒸发流出喷射器(15)的致冷剂的第一蒸发器(16)、从散热器(12)和喷射器(15)的喷嘴部分(15a)之间的支路部分(Z)分支并连接到喷射器(15)的致冷剂吸入口(15b)的支路通道(18)、位于支路通道(18)中的节流单元(19)以及位于节流单元(19)的下游用于蒸发致冷剂的第二蒸发器(20)。在所述喷射器循环系统中,可变节流装置(31,35,38,40)位于散热器(12)的致冷剂出口和支路部分(Z)之间的致冷剂通道中,以对流出散热器(12)的致冷剂进行减压。
-
公开(公告)号:CN101018991A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200680000758.9
申请日:2006-04-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包括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一蒸发器(15)连接到喷射器(14)的出口侧;第二蒸发器(18),所述第二蒸发器(18)连接到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入口(14b);以及节流机构(17),所述节流机构(17)设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入口侧并降低制冷剂流的压力。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和节流机构(17)被组装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制冷剂入口(25)和制冷剂出口(26)的一体式单元(20)。结果,可以提高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安装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229394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480029078.4
申请日:2014-05-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9/00 , F25B39/02 , F28D1/05391 , F28D2021/0071 , F28F9/0212 , F28F9/0265
Abstract: 第1蒸发部(20)和第2蒸发部(10)经由具有第1连通部(31a、32b、33a)和第2连通部(31b、32a、33b)的制冷剂替换部(30)而连结。在第1蒸发部(20)的罐部(22)设置有分隔成第1罐内空间(221)和第2罐内空间(222)的第1分隔部件(24),在第1分隔部件(24)设置有使第1罐内空间(221)与第2罐内空间(222)连通的第1连通孔(241)。在第2蒸发部(10)的罐部(12)设置有分隔成第3罐内空间(121)和第4罐内空间(122)的第2分隔部件(14),在第2分隔部件(14)设置有使第3罐内空间(121)与第4罐内空间(122)连通的第2连通孔(141)。
-
公开(公告)号:CN104160234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380012862.X
申请日:2013-03-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5/00 , F25B39/02 , F28D1/05308 , F28D1/05391
Abstract: 冷媒蒸发器具有四个芯部。冷媒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芯部(1021a)和第四芯部(1011b)。冷媒的其余部分通过第二芯部(1021b)和第三芯部(1011a)。改换部(1030)改换冷媒流动的位置。将第二芯部与第三芯部连通的通路(1033b)在中间箱部(1033)内经由节流通路(1033k)。节流通路和中间箱部的端部使得冷媒的流动以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方式反转。将中间箱部与分配部(1013a、1013b)连通的连通部(1032a、1032b)具有细长的开口。利用节流通路来调节液相冷媒的分布,因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第三芯部的出口(1012a)的附近的集中。由此,抑制位于冷媒的流动的下游的芯部处的液相冷媒的集中。
-
公开(公告)号:CN104160234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380012862.X
申请日:2013-03-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5/00 , F25B39/02 , F28D1/05308 , F28D1/05391
Abstract: 冷媒蒸发器具有四个芯部。冷媒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芯部(1021a)和第四芯部(1011b)。冷媒的其余部分通过第二芯部(1021b)和第三芯部(1011a)。改换部(1030)改换冷媒流动的位置。将第二芯部与第三芯部连通的通路(1033b)在中间箱部(1033)内经由节流通路(1033k)。节流通路和中间箱部的端部使得冷媒的流动以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方式反转。将中间箱部与分配部(1013a、1013b)连通的连通部(1032a、1032b)具有细长的开口。利用节流通路来调节液相冷媒的分布,因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第三芯部的出口(1012a)的附近的集中。由此,抑制位于冷媒的流动的下游的芯部处的液相冷媒的集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