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开闭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85595A

    公开(公告)日:2007-12-12

    申请号:CN200710108858.X

    申请日:2007-06-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678

    Abstract: 一种通路开闭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门,所述第一和第二门分别用于打开和关闭限定在壳体内的通路。所述第一和第二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轴中的每一个包括在它的第一端上的突起,和在它的第二端上的限定接合孔的圆柱形部分。当第一和第二门在第一组装条件下组装时,第一和第二旋转轴可独立地旋转,在所述第一组装条件下,突起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且圆柱形部分与轴接收部分的第二支撑部分可旋转地接合。当第一和第二门在第二组装条件下组装时,第一和第二旋转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所述第二组装条件下,第二旋转轴的突起与第一旋转轴的接合孔接合。

    空调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408141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480041777.0

    申请日:2014-09-16

    Inventor: 佐藤广之

    Abstract: 滑动式门(40)具有:板状的门主体部(41),该门主体部(41)比引导槽的槽宽度薄;以及多个门支承部(42a、42b),该门支承部(42a、42b)与引导槽(60)的内壁接触而被支承。引导槽(60)在门移动方向中途形成有能够插入门主体部(41)的大小的槽缺损部(63)。在从门前端侧起第1个门支承部(42a)位于槽缺损部(63)内时,第2个门支承部(42b)位于比槽缺损部(63)更远离门前端的一侧,并且第2个门支承部(42b)以满足A≤90-0.2L的关系式的方式配置。A是从门主体部41的门前端到第2个门支承部(42b)的远离门前端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L是门主体部(41)的门宽度。

    电机壳体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30161A

    公开(公告)日:2005-06-22

    申请号:CN200410101111.8

    申请日:2004-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9/06 H02K5/10

    Abstract: 在一种电机壳体内,上壳体和下壳体在各自的接合部分处沿上下方向彼此接合,并且电机等容纳在该电机壳体内。在上壳体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伞状部分横向突出,并且在伞状部分和下壳体的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伞状部分的下端部,水从其向下滴落的滴落端部形成在比下壳体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处。由此,已经向下滴落在上壳体的外表面上且到达滴落端部的水不能移动到形成在下壳体的侧面上的接合端部。因此,能够防止水的侵入。

    吸音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127459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80052310.1

    申请日:2020-07-03

    Abstract: 通路部件(10)具有供空气流动的通路。微细穿孔板(20)是穿透有多个微细的贯通孔(21)的板状的部件,被设置为一个面面对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场(11),另一个面隔着空气层(12)与通路部件的内壁面(13)相对,该微细穿孔板(20)利用通过贯通孔(21)的空气而产生粘性衰减作用。而且,在多个贯通孔(21)中,至少相邻的贯通孔(21)不沿与通路的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配置为直线状,而被配置在相对于与通路的中心线正交的方向错开的位置。

    送风机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63096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080073158.5

    申请日:2020-09-11

    Abstract: 送风机(1)具备流体导入箱(10)、吹出导入至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的风扇(30)以及收容风扇的壳体(50)。送风机具备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了的状态下导向风扇的筒状体(72)和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的筒上端部(71)。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的吸入口形成部(60)。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路的流路入口小。(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间隙流

    空调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408141B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480041777.0

    申请日:2014-09-16

    Inventor: 佐藤广之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具有滑动式门(40),滑动式门(40)具有:板状的门主体部(41),该门主体部(41)比引导槽的槽宽度薄;以及多个门支承部(42a、42b),该门支承部(42a、42b)与引导槽(60)的内壁接触而被支承。引导槽(60)在门移动方向中途形成有能够插入门主体部(41)的大小的槽缺损部(63)。在从门前端侧起第1个门支承部(42a)位于槽缺损部(63)内时,第2个门支承部(42b)位于比槽缺损部(63)更远离门前端的一侧,并且第2个门支承部(42b)以满足A≤90‑0.2L的关系式的方式配置。A是从门主体部41的门前端到第2个门支承部(42b)的远离门前端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L是门主体部(41)的门宽度。

    成型装置和用于成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80823A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910001712.4

    申请日:2009-0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5/4471 B29C45/261 B29C2045/44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型装置和用于成型的方法,为了成型具有至少部分地限定一端(15)比另一端(16)高的凸出部分(17)的侧表面的管状部件(12),第一和第二内模(20,21)结合以形成成型腔(13),流体材料被填充并且硬化在所述成型腔(13)中。第一内模(20)形成管状部件(12)的内部空间。第二内模(21)形成凸出部分(17)。第一驱动单元(24)从所述另一端(16)沿着第一移动路径(L1)拉拔第一内模(20),所述第一移动路径(L1)沿着管状部件(12)的轴线大致为线性。第二驱动单元(25)从所述另一端(16)沿着第二移动路径(L2)拉拔第二内模(21),所述第二移动路径(L2)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并且穿过所述内部空间。

    送风机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30964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80073158.5

    申请日:2020-09-11

    Abstract: 送风机(1)具备流体导入箱(10)、吹出导入至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的风扇(30)以及收容风扇的壳体(50)。送风机具备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了的状态下导向风扇的筒状体(72)和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的筒上端部(71)。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的吸入口形成部(60)。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

    吸音搅拌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12784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80052362.9

    申请日:2020-07-03

    Abstract: 通路部件(10)具有供空气流动的通路。微细穿孔板(20)是穿透有多个微细的贯通孔(21)的板状的部件,被设置为一个面面对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场(11),另一个面隔着恒定厚度的空气层(12)与通路部件(10)的内壁面(13)相对,该微细穿孔板(20)利用通过贯通孔(21)的空气而产生粘性衰减作用。而且,多个贯通孔(21)沿与通路的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配置为直线状。

    成型装置和用于成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80823B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0910001712.4

    申请日:2009-0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5/4471 B29C45/261 B29C2045/44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型装置和用于成型的方法,为了成型具有至少部分地限定一端(15)比另一端(16)高的凸出部分(17)的侧表面的管状部件(12),第一和第二内模(20,21)结合以形成成型腔(13),流体材料被填充并且硬化在所述成型腔(13)中。第一内模(20)形成管状部件(12)的内部空间。第二内模(21)形成凸出部分(17)。第一驱动单元(24)从所述另一端(16)沿着第一移动路径(L1)拉拔第一内模(20),所述第一移动路径(L1)沿着管状部件(12)的轴线大致为线性。第二驱动单元(25)从所述另一端(16)沿着第二移动路径(L2)拉拔第二内模(21),所述第二移动路径(L2)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并且穿过所述内部空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