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743206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510099128.9

    申请日:2005-08-31

    Abstract: 在转向装置(10)中,橡胶套(120)的上侧部分固定地装配在导线壳体(39)的壳体外圆筒件(41)上,并且橡胶套(120)的下侧部分在它的整个圆周上固定于车辆本体(14)的仪表板(100)。这样,与其中由V字形金属丝在壳体外圆筒件上的两部分处固定该壳体外圆筒件的现有技术转向装置比较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壳体外圆筒件(41),使它不会转动。并且,即使在其中壳体外圆筒件(41)和仪表板(100)相互分开较远的汽车型号中不再出现在现有技术转向装置中V字形金属丝上伴随的问题。即,即使在任何汽车型号中能够实现保证导线壳体(39)的壳体外圆筒件(41)不会相对于车辆本体(14)的转动。

    转向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43206A

    公开(公告)日:2006-03-08

    申请号:CN200510099128.9

    申请日:2005-08-31

    Abstract: 在转向装置(10)中,橡胶套(120)的上侧部分固定地装配在导线壳体(39)的壳体外圆筒件(41)上,并且橡胶套(120)的下侧部分在它的整个圆周上固定于车辆本体(14)的仪表板(100)。这样,与其中由V字形金属丝在壳体外圆筒件上的两部分处固定该壳体外圆筒件的现有技术转向装置比较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壳体外圆筒件(41),使它不会转动。并且,即使在其中壳体外圆筒件(41)和仪表板(100)相互分开较远的汽车型号中不再出现在现有技术转向装置中V字形金属丝上伴随的问题。即,即使在任何汽车型号中能够实现保证导线壳体(39)的壳体外圆筒件(41)不会相对于车辆本体(14)的转动。

    转向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49753B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410291199.8

    申请日:2014-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2次冲撞时托架从荚部件脱离的构成中能够防止托架与荚部件之间的卡阻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包括设置在上部托架的板状部件和荚部件。在板状部件形成有朝向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开口的凹状的切口槽。荚部件包括第1端部、第2端部、设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的侧端部。荚部件被嵌入到切口槽而将上部托架定位于车体。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从上下方向Z夹持成为切口槽的边缘的周边部。侧端部不夹持周边部。在2次冲撞时,荚部件从切口槽向上游侧分离,由此上部托架向下游侧移动。

    转向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90801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332198.3

    申请日:2014-0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B62D1/189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1),包括: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沿规定的移动方向(A)移动的卡合部(52)、固定于车身(2)的固定部(45)以及吸收部件(9)。吸收部件(9)包括固定于固定部(45)的被固定部(46)、与卡合部(52)对置的被卡合部(47)、以及包括弯曲部(54)而将被固定部(46)与被卡合部(47)连接的连结部(48)。沿着与沿弯曲部(54)的沿面方向(B)正交的平面的弯曲部(54)的截面的面积根据沿面方向(B)的位置而不同。吸收部件(9)使连结部(48)变形从而吸收二次碰撞的能量。

    转向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49753A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410291199.8

    申请日:2014-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2次冲撞时托架从荚部件脱离的构成中能够防止托架与荚部件之间的卡阻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包括设置在上部托架的板状部件和荚部件。在板状部件形成有朝向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开口的凹状的切口槽。荚部件包括第1端部、第2端部、设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的侧端部。荚部件被嵌入到切口槽而将上部托架定位于车体。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从上下方向Z夹持成为切口槽的边缘的周边部。侧端部不夹持周边部。在2次冲撞时,荚部件从切口槽向上游侧分离,由此上部托架向下游侧移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