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712338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080059484.7

    申请日:2010-12-22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03 B62D5/0409 F16H1/16 F16H55/24

    Abstract: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具备:第一外壳(24)、(224),该第一外壳(24)、(224)经由第一轴承(27)、(227)来支承与从动部件(21)共同旋转的输出轴(13);第二外壳(25)、(125)、(225),该第二外壳(25)、(125)、(225)将驱动部件(20)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外壳(24)、(224)包含偏心嵌合部(34)、(234),该偏心嵌合部(34)、(234)相对于用于保持第一轴承(24)、(224)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3)、(233)偏心。偏心嵌合部(34)、(234)与第二外壳(25)、(125)、(225)的嵌合部(36)、(236)嵌合。在调整驱动部件(20)以及从动部件(21)之间的中心间距离(D)时,第一外壳(24)、(224)的偏心嵌合部(34)、(234)相对于第二外壳(25)、(125)、(225)的嵌合部(36)、(236)进行旋转。

    转向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26112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202444.4

    申请日:2012-06-15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向装置。转向管柱(6)具备在二次碰撞时通过外管(13)相对于内管(14)相对移动的收缩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机构。护套(63)以当作用有规定载荷值以上的朝向车辆前方的载荷时能够脱离的方式固定于车身侧支架(31)的延伸部(61)。呈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姿态的引导部件65在隔着护套(63)的状态下使用螺母(66)与螺栓(64)紧固固定于构成车辆主体的安装支板(24)。对于二次碰撞时脱离的转向管柱(6),车身侧支架(31)的朝车宽方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在引导部件(65)的上表面上滑动,同时该转向管柱(6)溃缩移动。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12338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080059484.7

    申请日:2010-12-22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03 B62D5/0409 F16H1/16 F16H55/24

    Abstract: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具备:第一外壳(24)、(224),该第一外壳(24)、(224)经由第一轴承(27)、(227)来支承与从动部件(21)共同旋转的输出轴(13);第二外壳(25)、(125)、(225),该第二外壳(25)、(125)、(225)将驱动部件(20)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外壳(24)、(224)包含偏心嵌合部(34)、(234),该偏心嵌合部(34)、(234)相对于用于保持第一轴承(24)、(224)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3)、(233)偏心。偏心嵌合部(34)、(234)与第二外壳(25)、(125)、(225)的嵌合部(36)、(236)嵌合。在调整驱动部件(20)以及从动部件(21)之间的中心间距离(D)时,第一外壳(24)、(224)的偏心嵌合部(34)、(234)相对于第二外壳(25)、(125)、(225)的嵌合部(36)、(236)进行旋转。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72620B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210301709.6

    申请日:2012-08-22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在将转向操作轴(3)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向管柱(15),保持有扭矩传感器(19)和电动马达(12)。在安装有对电动马达(1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30)的控制基板(29),在与转向操作轴(3)的中心轴线(C1)平行的第一方向(X1)上的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点对称地分别设置有能够以择一方式与扭矩传感器(19)连接的第一端子组(G1)和第二端子组(G2)。在与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二方向(X2)上的一端部(第三端部(33))设置有能够与电动马达(12)连接的第三端子组(G3)。

    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69939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180061167.3

    申请日:2011-11-14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6 B62D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贯通中空的支承部件(3)的转向轴(2)包括经由扭杆(16)而在同轴上连结的上部轴(14)与下部轴(15)。保持于支承部件(3)的第一球轴承(33)将上部轴的上端(141)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支承部件(3)的第二球轴承(34)将下部轴(15)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下部轴(15)的第一轴间轴承(36、36A)将上部轴(14)的下端(142)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上部轴(14)的第二轴间轴承(37、37A)将下部轴(15)的上端(151)支承为可旋转。第一轴间轴承(36、36A)包括配置于第二球轴承(34)的轴承中心(C1)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第一及第二轴间轴承(36、37、36A、37A)在转向轴(2)的轴向(X1)上分离。

    减速机、带减速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用于制造减速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60998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180057657.6

    申请日:2011-11-18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1/16 B62D5/0409 F16H57/039 F16H2057/0221

    Abstract: 一种减速机(22),其设置有:蜗杆轴(31)、可旋转地支撑蜗杆轴(31)的第一球轴承和第二球轴承(33,34)、以及将预载施加至第一球轴承和第二球轴承(33,34)的预载施加构件(35)。预载施加构件(35)的圆筒部(61)压配合到第一内周表面(53)中。第一内周表面(53)的第一长度(L1)设定为比圆筒部(61)的第二长度(L2)大。当预载施加构件(35)将预载施加至第一球轴承和第二球轴承(33,34)时,圆筒部(61)的基端表面(61A)定位成比第一内周表面(53)的基端部(53A)更朝向前端侧,同时圆筒部(61)的前端部(61B)定位成比第一内周表面(53)的前端部(53B)更朝向基端侧。

    转向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26112B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210202444.4

    申请日:2012-06-15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向装置。转向管柱(6)具备在二次碰撞时通过外管(13)相对于内管(14)相对移动的收缩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机构。护套(63)以当作用有规定载荷值以上的朝向车辆前方的载荷时能够脱离的方式固定于车身侧支架(31)的延伸部(61)。呈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姿态的引导部件65在隔着护套(63)的状态下使用螺母(66)与螺栓(64)紧固固定于构成车辆主体的安装支板(24)。对于二次碰撞时脱离的转向管柱(6),车身侧支架(31)的朝车宽方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在引导部件(65)的上表面上滑动,同时该转向管柱(6)溃缩移动。

    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69939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180061167.3

    申请日:2011-11-14

    Inventor: 九郎丸善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6 B62D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贯通中空的支承部件(3)的转向轴(2)包括经由扭杆(16)而在同轴上连结的上部轴(14)与下部轴(15)。保持于支承部件(3)的第一球轴承(33)将上部轴的上端(141)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支承部件(3)的第二球轴承(34)将下部轴(15)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下部轴(15)的第一轴间轴承(36、36A)将上部轴(14)的下端(142)支承为可旋转。保持于上部轴(14)的第二轴间轴承(37、37A)将下部轴(15)的上端(151)支承为可旋转。第一轴间轴承(36、36A)包括配置于第二球轴承(34)的轴承中心(C1)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第一及第二轴间轴承(36、37、36A、37A)在转向轴(2)的轴向(X1)上分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