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246955B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申请号:CN200810009749.7
申请日:2008-02-1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70 , H01M4/75 , H01M4/78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下述结构:至少具备:负极,其具有在两面具有凹凸的集电体的一个面的凸部上斜立形成的第1柱状体和在另一个面的凸部上斜立形成的第2柱状体;正极,其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上具有包含能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和隔膜,其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相对向设置;并且负极的第1柱状体和第2柱状体斜立在与集电体的卷绕方向直交的方向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276904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10008619.1
申请日:2008-02-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4/0021 , C23C14/10 , C23C14/547 , C23C14/562 , H01M4/0421 , H01M4/139 , H01M4/1397 , H01M4/485 , H01M4/58 , H01M4/70 , H01M10/0404 , H01M10/428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及其负极的制造方法、负极的制造装置,特别涉及将硅(Si)和硅化合物等具有高容量密度的活性物质用于负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性能的稳定化。在所述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中,在输送的集电体表面和比集电体更快地被输送的测量用集电体的表面分别形成由具有红外特性吸收的材料构成的活性物质层和测量用活性物质层;然后将红外线照射在测量用活性物质层上,至少为推定所述测量用活性物质层的组成而对反射的红外线的波数进行测定。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制作的负极的电池作为移动通信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等的主电源是有用的。
-
公开(公告)号:CN100495769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680001121.1
申请日:2006-10-1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4/622 , H01M4/625 , H01M4/70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在集电体上设置的合剂层。合剂层包含:至少由可以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含硅粒子、碳纳米纤维、催化剂元素形成的复合负极活性物质;含丙烯基高分子的第1粘合剂;粘合性橡胶粒子的第2粘合剂。第1粘合剂将含硅粒子与集电体粘合,第2粘合剂将碳纳米纤维彼此粘合。
-
公开(公告)号:CN100431203C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610128078.7
申请日:2006-09-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25 , H01M4/364 , H01M4/505 , H01M10/44 , H01M2004/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隔膜和非水电解液,正极活性物质包含以下式(1)表示的含镍复合氧化物:Lid(NiaMnbCo1-a-b)1-cLcO2(式中,0.1≤a≤0.5、0.2≤b≤0.4、0.003≤c≤0.05、1≤d≤1.05,L是选自Y、Zr和Mo中的至少1种)。
-
公开(公告)号:CN101246955A
公开(公告)日:2008-08-20
申请号:CN200810009749.7
申请日:2008-02-1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70 , H01M4/75 , H01M4/78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下述结构:至少具备:负极,其具有在两面具有凹凸的集电体的一个面的凸部上斜立形成的第1柱状体和在另一个面的凸部上斜立形成的第2柱状体;正极,其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上具有包含能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和隔膜,其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相对向设置;并且负极的第1柱状体和第2柱状体斜立在与集电体的卷绕方向直交的方向上。
-
公开(公告)号:CN1633721A
公开(公告)日:2005-06-29
申请号:CN02819711.9
申请日:2002-09-1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63 , H01M10/0431 , H01M10/05
Abstract: 二次电池,由极板群、电解液、可装入前述极板群和前述电解液的电池外壳及位于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部的集电板组成,前述极板群由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层卷绕而构成,前述正极板由带状正极芯材和被前述正极芯材支承的正极合剂构成,前述负极板由带状负极芯材和被前述负极芯材支承的负极合剂构成,前述正极板及前述负极板的至少一方具有露出了前述芯材的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部,位于前述极板群的端面的前述端部与前述集电板直接连接,前述集电板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露出于外部。
-
公开(公告)号:CN1289462A
公开(公告)日:2001-03-28
申请号:CN99802474.0
申请日:1999-11-2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1 , H01M4/131 , H01M4/36 , H01M4/364 , H01M4/48 , H01M4/485 , H01M4/58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可吸藏释放锂的含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使用不可逆容量较大的化合物和含锂复合氮化物作为负极材料。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是,使用金属氧化物作为负极材料,且负极除了金属氧化物之外,还包含通式Li3-xMxN(M为过渡金属,0.2
-
公开(公告)号:CN103563156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80001537.3
申请日:2013-03-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5 , H01M4/36 , H01M4/48 , H01M4/583 , H01M10/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35 ,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1)、负极(2)、配置于正极(1)和负极(2)之间的隔板(3)和非水电解质(15)。正极(1)包含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2)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添加剂,该负极活性物质包含Ti系氧化物,该添加剂包含在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高的电位下与锂反应的氟化碳。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过负极(2)的电位变化,电池电压达到放电终止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01584076B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0880001688.8
申请日:2008-01-1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485 , H01M10/0525 , H01M10/44 , H01M2004/027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以及具有锂离子传导性且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非水电解质,正极具有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具有包含选自硅和锡之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负极活性物质,在用规定的充电方法充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充电状态下,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分别为第1部分充电状态,在用规定的放电方法放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放电状态下,负极活性物质为第2部分充电状态。通过这样组合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和负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进行电池设计,可提供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542821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069.7
申请日:2008-01-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679 , G01R31/3665 , H01M4/134 , H01M10/052 , H01M10/0585 , H01M10/44 , H01M10/48
Abstract: 锂二次电池的劣化检测方法在充电终止或放电终止前后测量锂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然后用测量到的电池电压计算出判断值。将该判断值与预先存储的锂二次电池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根据该结果推定锂二次电池的劣化程度。再根据获得的劣化程度控制锂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通过这样能够抑制劣化的进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