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化齿圈白亮层疏松的返修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832632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53438.9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氮化齿圈白亮层疏松的返修工艺,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对氮化的不合格齿圈进行分阶段升温至550℃‑560℃,进行扩散分解,分解率85%‑90%,时间25h‑30h;对齿圈进行随炉降温至500℃‑510℃,降温时通氮气置换;强渗阶段,温度500℃‑510℃,分解率30%‑40%,时间10h‑15h;对齿圈进行随炉升温至520℃‑530℃,升温期间通氨气置换;扩散阶段,520℃‑530℃,分解率65%‑70%,时间15h‑20h;对齿圈进行随炉快速降温至350℃;对齿圈进行随炉快速降温至100℃出炉空冷至室温;本发明可将白亮层疏松等级从4‑5级通过纯工艺手段返修至1‑2级,不改变表面粗糙度也不增加变形。

    一种内齿圈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4231724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111337090.X

    申请日:2021-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齿圈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包括:感应器在淬火位置,依次进行第一段感应加热、第二段感应加热和一段冷却,过程中工件持续旋转;第一段感应加热采用感应器功率80‑100KW加热至550‑650℃;第二段感应加热采用感应器功率350‑400KW加热至850‑900℃;冷却采用感应器喷液孔喷射淬火液冷却工件至100℃以下;淬火结束后使用台车回火炉对工件进行160‑200℃低温回火处理。采用该工艺制得的内齿圈表面硬度52HRC,有效硬化层2.8mm,淬火区域组织等级6级,均符合国家的对应标准;且相对于原工艺,各个位置的热前热后变形量显著降低。

    一种行星架加工方法及精加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464320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479596.3

    申请日:2023-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架加工方法及精加工装置,所述加工方法包含毛坯车削、钻攻锁紧端板安装孔、钻镗铣行星轴及行星齿轮润滑油孔、钻行星齿轮轴承润滑油孔、留磨量滚齿、倒棱、清洗、热处理渗碳淬火、抛丸、回火、热后精车、热后精镗铣行星轴、磨齿及探伤;所述精加工装置包含自定心涨套涨紧机构、辅助找正机构、支撑机构。本发明解决了渗碳淬火行星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加工变形大、加工硬度高、加工精度高的难点,精加工时装夹行星架操作简单方便,满足行星架在精加工时所需的高精度定位、辅助找正、上下工件装夹方便的加工需求,确保行星架加工的最终尺寸精度符合质量要求。

    一种18CrNiMo7-6精锻齿轮的正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6574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016655.3

    申请日:2023-08-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8CrNiMo7‑6精锻齿轮正火方法,该方法包括对18CrNiMo7‑6精锻齿轮毛坯在保护气氛中进行正火加热,升温至930‑950℃;保温2‑4h;对精锻齿轮毛坯进行随炉降温至820‑840℃,保温1‑2h;再对精锻齿轮进行保护性气氛风冷处理,冷却至200℃以下;出炉对精锻齿轮在空气中风冷至室温;最后对精锻齿轮进行两次保护性气氛高温回火,保护气氛为氮气,回火温度680‑700℃,回火时间4‑6h,回火完成后水冷至室温。本发明能保证精锻齿轮表面脱碳层<0.1mm,同时可调节热前组织硬度、均匀组织,碳化物弥散,后续渗碳淬火热处理变形规律一致。

    一种42CrMo内齿圈调质、氮化工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75213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388649.X

    申请日:2022-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42CrMo内齿圈调质、氮化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42CrMo内齿圈毛坯进行调质处理,所述调质处理包括:对42CrMo内齿圈毛坯进行加热,对42CrMo内齿圈毛坯进行淬油冷却处理,对42CrMo内齿圈毛坯进行回火处理,得到预制42CrMo内齿圈;对预制42CrMo内齿圈进行气体氮化处理,所述氮化处理包括:第一段加热、第二段加热、第三段加热;使预制42CrMo内齿圈随炉降温至100℃,出炉空冷,得到42CrMo内齿圈。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调质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来确保获得最佳调质组织,为氮化做组织准备;通过控制升温降温速度,能够获得的表面氮化组织足够致密、组织等级和表面硬度更高的内齿圈。

    一种内齿圈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4231724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337090.X

    申请日:2021-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齿圈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包括:感应器在淬火位置,依次进行第一段感应加热、第二段感应加热和一段冷却,过程中工件持续旋转;第一段感应加热采用感应器功率80‑100KW加热至550‑650℃;第二段感应加热采用感应器功率350‑400KW加热至850‑900℃;冷却采用感应器喷液孔喷射淬火液冷却工件至100℃以下;淬火结束后使用台车回火炉对工件进行160‑200℃低温回火处理。采用该工艺制得的内齿圈表面硬度52HRC,有效硬化层2.8mm,淬火区域组织等级6级,均符合国家的对应标准;且相对于原工艺,各个位置的热前热后变形量显著降低。

    一种18CrNiMo7-6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6426866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483519.9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8CrNiMo7‑6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适用于材料模数>15齿轮,包括:对齿轮进行预氧化:在多用炉生产线上的回火炉内对齿轮进行预氧化,预氧化结束后带温进入多用炉生产线加热炉内;对齿轮进行渗碳处理:齿轮进入多用炉生产线加热炉加热室,进行渗碳处理;对齿轮进行分阶段油淬冷却:齿轮由加热室转移至淬火室进行分阶段油冷淬火,齿轮在淬火油槽中冷却至淬火结束;齿轮冷却结束后,沥油、清洗,用多用炉生产线上回火炉进行两次回火;出炉后风冷至室温。本发明在实现渗碳直接淬火减少热处理工序的同时,能有效控制齿尖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数量,保证渗碳齿轮表面硬度、有效硬化层、心部硬度、齿尖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等级均符合要求的新工艺。

    一种薄壁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4000094B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111292236.3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壁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该工艺包括,对插齿后的薄壁齿轮进行低温回火、空冷处理;对薄壁齿轮进行预氧化处理,温度为400‑500℃,时间为1‑2h;对薄壁齿轮进行渗碳处理:将薄壁齿轮分阶段升温至900‑930℃;在温度为900‑930℃,碳势为1.0‑1.2%下对升温后的薄壁齿轮进行时间为3‑5h的强渗处理;在温度为900‑930℃,碳势为0.7‑0.9%下进行时间为1‑2h的扩散处理;在碳势为0.7‑0.9%下降温至800‑850℃;在碳势为0.7‑0.9%、800‑850℃下均温处理;对薄壁齿轮进行分阶段油淬冷却处理;薄壁齿轮冷却结束后,依次进行沥油、清洗,低温回火,空冷,完成渗碳淬火。本发明既能控制薄壁齿轮渗碳淬火变形量,又能确保热处理性能及组织均不超差。

    一种薄壁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4000094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292236.3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壁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该工艺包括,对插齿后的薄壁齿轮进行低温回火、空冷处理;对薄壁齿轮进行预氧化处理,温度为400‑500℃,时间为1‑2h;对薄壁齿轮进行渗碳处理:将薄壁齿轮分阶段升温至900‑930℃;在温度为900‑930℃,碳势为1.0‑1.2%下对升温后的薄壁齿轮进行时间为3‑5h的强渗处理;在温度为900‑930℃,碳势为0.7‑0.9%下进行时间为1‑2h的扩散处理;在碳势为0.7‑0.9%下降温至800‑850℃;在碳势为0.7‑0.9%、800‑850℃下均温处理;对薄壁齿轮进行分阶段油淬冷却处理;薄壁齿轮冷却结束后,依次进行沥油、清洗,低温回火,空冷,完成渗碳淬火。本发明既能控制薄壁齿轮渗碳淬火变形量,又能确保热处理性能及组织均不超差。

    一种变速箱内置泵装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442795U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23013260.6

    申请日:2023-11-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箱内置泵装配装置,包含安装筒(1)和安装套(4);所述安装筒(1)为开口处设有环形连接部(7)的筒状结构;所述安装套(4)为外圆周设有多个台阶的环状结构,其中最底部台阶的外径小于内置泵的安装孔内径;所述安装筒(1)连接部(7)与安装套(4)之间通过紧固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筒(1)和安装套(4)的内径,与内置泵的泵座(6)外径之间为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内置泵轴向装配受力均匀、油封保护好、漏油风险低、变速箱面漆不受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