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热能存储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4139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393986.8

    申请日:2018-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热能存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储能单元及换热工质;所述第一壳体内填充有所述储能单元和所述换热工质;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第二壳体和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被包裹于所述第二壳体中。本发明通过将相变材料制成储能单元,内置于壳体中,能够使相变材料与换热工质之间拥有极高的热交换面积以及低的接触热阻,能够实现高效储热和缓慢放热。

    一种雾化蒸发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326850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811393988.7

    申请日:2018-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雾化蒸发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模块、雾化模块、电池模组、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动力模块、雾化模块连接,且通过传感器与电池模组连接;雾化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池模组的进气口连接,动力模块设置于雾化模块的输入端或电池模组的排气口处;当控制模块通过传感器反馈的电池状态参数确定电池模组需要散热时,控制动力模块、雾化模块工作,使得雾化模块产生气雾双流,动力模块产生气雾双流流向电池模组的动力,因此能够通过气雾双流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具有高散热效率。

    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450579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1177320.X

    申请日:2016-12-19

    Inventor: 王长宏 范贤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该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

    一种油溶性四氧化三铁/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587569B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1810072124.9

    申请日:2018-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溶性四氧化三铁/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碱性条件下,将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与含有Fe3+和Fe2+的水溶液混合后,进行加热反应,得到四氧化三铁/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B)将所述四氧化三铁/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与烷基胺混合反应,得到油溶性四氧化三铁/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烷基胺选自十二胺、十三胺,十四胺、十六胺、十八胺或二异十三烷基胺。本发明先由Fe3+、Fe2+与氧化石墨烯通过化学共沉淀得水溶性四氧化三铁/氧化石墨,再由四氧化三铁/氧化石墨与与特定种类的烷基胺自组装制得油溶性的四氧化三铁/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一种导热添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587575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0072187.4

    申请日:2018-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热添加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碱性条件下,将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与含有金属离子的水溶液混合后,进行共沉淀反应,得到纳米金属氧化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B)将所述纳米金属氧化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与烷基胺混合反应,得到导热添加材料,所述烷基胺选自十二胺、十三胺,十四胺、十六胺、十八胺或二异十三烷基胺。本发明公开的新型导热添加材料,该材料以改性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金属氧化物,结合了纳米金属氧化物和石墨烯各自优点。该材料对比氧化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其在非极性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解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与碳类纳米材料作为导热添加剂时与非极性基体的相容性问题。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和电机冷却装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1234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626666.2

    申请日:2018-12-2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驱动电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和电机冷却装置系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包括:定子铁心,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壁朝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线方向均匀设有定子齿;转子,所述转子为中空的圆柱状铁芯,所述转子内置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中空处;中空轴,为密封的圆柱轴,所述中空轴的中心设有渐缩通孔,所述中空轴的非渐缩段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中空内,所述中空轴的渐缩段设置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外部;所述渐缩通孔内通有工质溶液。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和电机冷却装置系统,降低了电机的复杂程度,同时能提高了电机的冷却效率。

    一种导热添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58757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072187.4

    申请日:2018-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热添加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碱性条件下,将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与含有金属离子的水溶液混合后,进行共沉淀反应,得到纳米金属氧化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B)将所述纳米金属氧化物/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与烷基胺混合反应,得到导热添加材料,所述烷基胺选自十二胺、十三胺,十四胺、十六胺、十八胺或二异十三烷基胺。本发明公开的新型导热添加材料,该材料以改性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金属氧化物,结合了纳米金属氧化物和石墨烯各自优点。该材料对比氧化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其在非极性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解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与碳类纳米材料作为导热添加剂时与非极性基体的相容性问题。

    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及其分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8689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1910234124.9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及其分流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包括:第一主通道、分支通道和扰流结构;第一主通道的第一端设置有进口,分支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出口与进口;分支通道设置在第一主通道的侧壁,且分支通道的进口与第一主通道连通,分支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扰流结构固定在第一主通道的内壁,且扰流结构位于相邻分支通道之间。该分流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控制了分支通道内流体的流量,提高了流速的均一性,从而保证了散热的均一性,解决了传统的并行风结构能够收缩的程度范围变小,导致散热不均,甚至出现回流现象,难以满足散热均一性的需求的问题。

    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450579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1611177320.X

    申请日:2016-12-19

    Inventor: 王长宏 范贤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该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

    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及其分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86895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234124.9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及其分流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扰流的分流装置,包括:第一主通道、分支通道和扰流结构;第一主通道的第一端设置有进口,分支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出口与进口;分支通道设置在第一主通道的侧壁,且分支通道的进口与第一主通道连通,分支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扰流结构固定在第一主通道的内壁,且扰流结构位于相邻分支通道之间。该分流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控制了分支通道内流体的流量,提高了流速的均一性,从而保证了散热的均一性,解决了传统的并行风结构能够收缩的程度范围变小,导致散热不均,甚至出现回流现象,难以满足散热均一性的需求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