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930130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10345631.8
申请日:2012-09-17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进风口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计算常规冷却塔进风口区域阻力的方法不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无法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不能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测量物理模型中淋水面积和塔壳底面积,得到淋水面积与塔壳底面积之比并由此确定试验常数;通过实验确定填料阻力系数;根据进风口区域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进风口区域阻力;并结合冷却塔其他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对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提出了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阻力计算公式,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3629974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631563.6
申请日:2013-12-02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贲岳 , 张东文 , 包冰国 , 王成立 , 徐士倩 , 高学贞 , 栾伟 , 潘苏 , 李毅男 , 翟慎会 , 葛小玲 , 胡九如 , 韩敬钦 , 高德申 , 宫现辉 , 赵佰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及其防溅材料,属于高位集水冷却塔领域。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设置在填料下方,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悬吊装置、收水斜板、防溅材料及固定件,所述防溅材料呈长方体或梯形体,所述防溅材料包括夹片及波片,所述夹片及所述波片间隔设置,所述波片的截面形状为规则曲线。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防溅材料在确保水滴溅落量的同时,优化设计了防溅材料,在保证安全运行的条件下,降低噪声污染,提高冷却塔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617358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632567.6
申请日:2013-11-29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温条件下冷却塔热力性能的计算方法,包括:根据实际冷却塔在逆温气象条件下的相关参数建立相似几何模型;根据几何模型确定冷却塔的抽力;根据抽力确定冷却塔的热力性能。本发明实施例中,增加了在逆温气象条件下的热力性能计算方法,根据实际冷却塔在逆温条件下的相关参数建造几何模型,并依据该几何模型确定冷却塔的抽力,从而确定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如此能够为设计适应逆温气象条件的冷却塔提供较为精确的参考和依据,使得通过本发明设计出的冷却塔能够满足在逆温气象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要求,从而使得冷却塔的实际抽力符合实际需求,保证冷却塔的实际热力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387432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078645.8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衡水量分配的组件和重力流供水系统,设置于供水管路系统,且所述供水管路系统包括两条并联支路,且并联支路之间标高相差超过设定值,包括一个倒置的U型管和与所述U型管两端分别连接、向U型管外侧弯曲的弯头;组件设置于位于下游的支路上,且两个弯头端部分别与所述支路连接,所述组件顶端、即U型管弯曲部设置有放气阀,通过组件改变所述支路内水流方向和位置,使其向上至一定高度后再还原至该支路高度,通过隆起的高度,调节摩阻,使各并联支路达到设计流量,供水管路系统实现平衡。本发明可以使各支路分配到的水量与所需设计值相匹配,实现火、核电厂的供水安全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02930130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345631.8
申请日:2012-09-17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进风口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计算常规冷却塔进风口区域阻力的方法不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无法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不能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测量物理模型中淋水面积和塔壳底面积,得到淋水面积与塔壳底面积之比并由此确定试验常数;通过实验确定填料阻力系数;根据进风口区域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进风口区域阻力;并结合冷却塔其他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对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提出了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阻力计算公式,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61940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500040.6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C02F1/40 , B01D17/025 , B01D17/02 , C02F101/32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厂变压器废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厂变压器区域含油废水固定式就地处理系统及方法。其中,电厂变压器区域含油废水固定式就地处理系统包括由常规事故隔油池和油水分离处理池联合构建而成;所述常规事故隔油池的入口连通变压器区域含油废水,用于对变压器区域含油废水进行初步处理;所述油水分离处理池与所述常规事故隔油池的出口相连,用于对初步处理的含油废水进行就地处理,得到达到预设要求的水质。
-
公开(公告)号:CN115597425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121433.3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CN)
IPC: F28F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风下超大型湿式冷却塔扇形填料优化布置方法,当超大型湿式冷却塔运行环境风速小于或等于设定风速值时,填料区填充两种不同片距的填料,在迎风侧的第一区域和背风侧的第二区域设置不同片距填料;当超大型湿式冷却塔运行环境风速大于设定风速值时,填料区填充两种不同片距的填料,在迎风侧的第一区域和背风侧的第三区域设置第一片距的填料,在背风侧的第二区域设置第二片距的填料;本发明解决了侧风下超大型湿式冷却塔内空气动力场分布不均的问题,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填料传热传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398035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161607.6
申请日:2018-02-27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机冷却水并入主机间冷塔组合冷却系统及方法,包括:采用四排管或六排管散热器的主机冷却单元和六排管散热器的辅机冷却单元;辅机冷却单元采用一个冷却扇区时,扇区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布置;采用两个冷却扇区时,在间冷塔内对称设置,且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主/辅机冷却单元及辅机冷却单元之间分别设置第一、第二、第三联络阀门;辅机冷却单元区域设置进风调节装置及应急降温装置。本发明详细设计了组合冷却系统中主/辅机冷却单元的布置方案,辅机冷却扇区数量,与风向的布置关系,辅机冷却单元散热器类型,主/辅冷却三角的夹角,间冷塔与散热器之间的距离及各种联络阀门等,并提出了组合冷却系统在苛刻条件下的运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68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664385.5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冷却塔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喷水冷却系统布置方案生成方法、系统及喷水装置,其技术方案为:确定设计要求、初步的喷头形式及参数,根据水头压力,确定单个喷头的出水量;基于热端负荷参数和单个喷头的出水量计算得到所需布置的喷头数量;进一步计算得到有效喷水密度;基于气象参数和有效喷水密度,确定初步循环水出水水温;对喷水冷却装置热力性能模拟,得到各参数对冷却循环水温降的影响规律;基于初步循环水出水水温和各参数对冷却循环水温降的影响规律,对循环水水温进行修正,形成修正水温值;判断修正水温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不满足,调整喷头参数,直至循环水出水温度满足设计参数要求,得到喷水装置布置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707726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61357.6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F28F25/12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却塔隔风装置的设计方法、冷却塔隔风装置及冷却塔,包括:确定冷却塔塔体的配置规模;确定隔风板与冷却塔竖井的间距,隔风板设于冷却塔塔体内部的进风口区域,根据自然风风速、主导风向和冷却塔塔体的配置规模确定间距,并根据自然风下填料稳定性优化间距;在优化后隔风板与冷却塔竖井的间距下,根据隔风板的风载荷力分布,确定隔风板与隔风板之间的间距,以在隔风板与隔风板之间设置支撑结构。在进风口区域按照设置非连续的隔风板,对进风口区域的自然风进行再分配,调整进风口区域的空气流场状态,增大自然风穿过进风口区域时的阻力,避免穿堂风,使自然风下填料区域流场分布更为均匀,降低自然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