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322950B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710586188.6
申请日:2017-07-18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防弹头盔成型模具及应用,模具包括型芯和型腔,其中,所述型腔为整体式型腔,型芯为组合式型芯,包括型芯支撑平台、型芯头冠和设置于型芯头冠四周的型芯侧壁,型芯侧壁固定在型芯支撑平台上,弹性支座固定于型芯侧壁围成的腔室中,型芯头冠连接在弹性支座上;在型芯头冠的重力作用下,弹性支座的高度大于型芯侧壁围成的腔室的深度;在弹性支座的最大压缩行程处,型芯头冠和型芯侧壁构成完整的型芯。在合模过程中,头盔头冠部位的UD叠层材料始终保持压紧状态,实现侧壁部位UD叠层材料与头冠部位UD叠层材料的同步加压。
-
公开(公告)号:CN11139141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010310804.7
申请日:2020-04-20
Applicant: 山东大学
IPC: B32B3/12 , B32B3/24 , B32B3/30 ,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17/02 , B32B17/12 , B32B27/12 , B32B27/04 , B32B27/28 , B32B15/20 , B32B15/14 , B32B27/40 , B32B27/42 , B32B27/30 , B32B7/12 , B32B33/00 , B32B37/12 , B32B38/08 , B61D1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动车三维编织夹芯承重结构、车体及结构件,由内到外依次设置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刚性层;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的外表面分布有方格凹槽,每个方格凹槽的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固定孔贯穿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设置;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包括二维纤维织物叠层结构和浸渍在叠层结构上的树脂加固结构,其与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之间通过短切纤维增强树脂层粘结;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刚性层与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之间采用树脂层粘结。
-
公开(公告)号:CN111204086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160839.7
申请日:2020-03-10
Applicant: 山东大学 , 山东宽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02 , B32B27/12 , B32B27/08 , B32B27/34 , B32B27/28 , B32B27/40 , B32B27/32 , B32B27/30 , B32B27/36 , B32B27/42 , B32B27/04 , B32B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以纤维混杂技术为基础,采用多层梯度结构配置,以热熔混杂为主要生产方式,可以有效保证预浸织物的整体稳定性和界面结合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391418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10804.7
申请日:2020-04-20
Applicant: 山东大学
IPC: B32B3/12 , B32B3/24 , B32B3/30 ,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17/02 , B32B17/12 , B32B27/12 , B32B27/04 , B32B27/28 , B32B15/20 , B32B15/14 , B32B27/40 , B32B27/42 , B32B27/30 , B32B7/12 , B32B33/00 , B32B37/12 , B32B38/08 , B61D1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动车三维编织夹芯承重结构、车体及结构件,由内到外依次设置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刚性层;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的外表面分布有方格凹槽,每个方格凹槽的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固定孔贯穿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设置;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包括二维纤维织物叠层结构和浸渍在叠层结构上的树脂加固结构,其与低密度复合材料芯层之间通过短切纤维增强树脂层粘结;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刚性层与二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过渡层之间采用树脂层粘结。
-
公开(公告)号:CN111301469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51101.4
申请日:2020-03-06
IPC: B61F5/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高速动车转向架整体承力结构及其应用。包括前后侧边板、中间横梁两个部分。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的前后侧板与中间横梁采用混杂纤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一体构成,其中前后侧板采用变厚度V字形结构设计,前后侧板的两端设有安装弹簧的端部安装座,前后侧板的中间部位设有安装弹簧的中间安装座,端部安装座和中间安装座采用特殊过渡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过渡结构设计,内部预埋有金属加强部件;同时在中间横梁的中间部位设计阻挡板,其中通过预埋金属部件增强,以上涉及用于保证承力结构的整体抗疲劳性能,同时保证与其他部件连接过程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322950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586188.6
申请日:2017-07-18
Applicant: 山东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70/345 , B29C33/00 , B29C33/02 , B29C33/04 , B29C33/38 , B29L2031/48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防弹头盔成型模具及应用,模具包括型芯和型腔,其中,所述型腔为整体式型腔,型芯为组合式型芯,包括型芯支撑平台、型芯头冠和设置于型芯头冠四周的型芯侧壁,型芯侧壁固定在型芯支撑平台上,弹性支座固定于型芯侧壁围成的腔室中,型芯头冠连接在弹性支座上;在型芯头冠的重力作用下,弹性支座的高度大于型芯侧壁围成的腔室的深度;在弹性支座的最大压缩行程处,型芯头冠和型芯侧壁构成完整的型芯。在合模过程中,头盔头冠部位的UD叠层材料始终保持压紧状态,实现侧壁部位UD叠层材料与头冠部位UD叠层材料的同步加压。
-
公开(公告)号:CN111452438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426410.8
申请日:2020-05-19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塑性树脂基体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塑性复合膜。该复合膜基体由外到内包括:表面力学强度层、中间网格支撑层和芯部热熔渗透层三部分组成。其中表面力学强度层采用高熔点热塑性树脂基体构成;中间网格支撑层采用热熔纤维网格布结构,在膜状复合基体与纤维织物热熔渗透之前,提供整个熔融渗透过程的力学支撑,保证复合膜渗透过程的渗透通路的完整性;芯部的热熔渗透层采用低熔点低粘度热塑性树脂组成,在整个复合膜与纤维增强织物的熔融渗透过程中,可由其高流动性渗透于纤维织物单丝之间,保证热塑性基体与纤维织物的界面结合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45243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010426410.8
申请日:2020-05-19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塑性树脂基体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塑性复合膜。该复合膜基体由外到内包括:表面力学强度层、中间网格支撑层和芯部热熔渗透层三部分组成。其中表面力学强度层采用高熔点热塑性树脂基体构成;中间网格支撑层采用热熔纤维网格布结构,在膜状复合基体与纤维织物热熔渗透之前,提供整个熔融渗透过程的力学支撑,保证复合膜渗透过程的渗透通路的完整性;芯部的热熔渗透层采用低熔点低粘度热塑性树脂组成,在整个复合膜与纤维增强织物的熔融渗透过程中,可由其高流动性渗透于纤维织物单丝之间,保证热塑性基体与纤维织物的界面结合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174657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373501.4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掺杂石墨烯的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碳纤维制备技术领域。该碳纤维利用水相沉淀聚合制备的聚丙烯腈/石墨烯纳米复合颗粒为原料以实现石墨烯的引入,通过干喷湿纺工艺进行纺丝,石墨烯可以加快聚合物原料的溶解,在石墨化过程中诱导形成规整且完善的石墨晶格结构,所制备的碳纤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导热性良好,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产品,因此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174426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92961.5
申请日:2020-02-14
Applicant: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大学 , 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波热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其结构为:热风出口设置在保温壳体侧壁的上部,进风口设置在保温壳体的底面上;鼓风装置设置在保温壳体内进风口上方,发动机和鼓风装置连接;碳纤维加热装置位于保温壳体内鼓风装置上方,碳纤维加热装置由碳纤维加热管和带有金属翅片的散热管组成,碳纤维加热管位于钢管内;多孔格栅位于保温壳体内碳纤维加热装置上方;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壳体内多孔格栅的上方,自动调节装置与发动机连接;温度传感器与发动机电性连接。利用该装置可以有效保证在等同输入功率的要求下,有更高的热源效果和高效的散热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