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547498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661213.5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957 , G06F16/29 , G06F16/28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S框架的水流二维流场仿真可视化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获取水流的水动力数值计算成果数据,将所述水动力数值计算成果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再将所述结构化数据映射到可视化平台,在模拟区域上生成用于展示水流演进过程的动态轨线,通过WebGL加速渲染技术,在网页端展示持续、动态、流畅、形象的水动力演进效果。本发明可实现根据水动力数值计算成果数据在可视化平台上对水动力演进过程进行仿真展示,解决传统的CFD(计算流体动力学)后处理软件处理成果难以共享,或展示过程操作复杂、使用门槛较高、价格比较贵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639810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483351.8
申请日:2020-06-01
Applicant: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防汛需求的降雨预报精度评估方法,方法包括:第一步:网格化与面雨量计算;第二步:降雨预报量级评价指标;第三步:降雨预报空间分布评价指标;第四步:降雨预报时程分配评价指标;第五步:降雨预报综合评价指标。本发明将数值预报降雨与实测降雨值统一到标准网格下,分别进行量级、空间分布、时程分配的吻合程度评估,得到三个维度的分项指标,综合形成对预报降雨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的结果可以为降雨预报模式的应用选取,以及多种预报模式的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1639810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483351.8
申请日:2020-06-01
Applicant: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1W1/10 , G01W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防汛需求的降雨预报精度评估方法,方法包括:第一步:网格化与面雨量计算;第二步:降雨预报量级评价指标;第三步:降雨预报空间分布评价指标;第四步:降雨预报时程分配评价指标;第五步:降雨预报综合评价指标。本发明将数值预报降雨与实测降雨值统一到标准网格下,分别进行量级、空间分布、时程分配的吻合程度评估,得到三个维度的分项指标,综合形成对预报降雨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的结果可以为降雨预报模式的应用选取,以及多种预报模式的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488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0418851.0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洪灾害预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获取步骤:获取各区域的降雨原始数据和雨量预警指标,所述降雨原始数据包括站点实际监测雨量和气象短临预报雨量;计算步骤:将降雨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化、空间插值等计算处理,得到各区域的固定时段降雨特征值;预警步骤:将降雨特征值与雨量预警指标进行比对,以得到各区域的预警分析结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山洪灾害预警的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本发明的山洪灾害预警的方法基于气象短临降雨预报和实际监测雨量作为驱动数据,将山洪预警的预见期提升了1~3小时,且其正好契合山洪灾害发生‑成灾一般在3小时以内的特点,整个方法预测准确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51468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79778.2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N5/04 , G06F16/3329 , G06F16/334 , G06F16/338 , G06F40/35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意图识别的水利专业模型与大语言模型耦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识别用户意图;匹配专业模型;解译输入条件;提取耦合成果:向最优水利专业模型输入该解译问题所获得的相关参数、执行并提取对应的输出成果;成果渲染展示:查询该最优水利专业模型输出的渲染配置,结合输出成果和渲染配置进行渲染成果展示。优点在于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与水利专业模型进行交互,查询到想要了解的水利专业信息;并通过渲染成果展示将复杂的水利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图表,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分析数据,解决了传统数据分析中信息不直观、难以快速获取洞察的问题,使得大量复杂的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和操作,从而支持更快速和准确的决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