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4709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211190225.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N1/20 , C12N1/02 , A61K35/745 , A61K39/395 , A61P1/00 , A61P35/00 , A61P37/02 , A23L33/13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及其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该菌株被命名为B.bifidum Zhang2021,于2022年09月05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21374,经鉴定为新发现的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动物实验证实该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可有效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的治疗效果。本发明中新发现的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可用于制备人体免疫调节或肿瘤免疫辅助治疗的生物制剂或药物,剂型给药形式多样且无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42551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18723.4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G01N33/57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了LGMN在制备预测胃癌对PD‑1单抗治疗敏感性的试剂盒和制备治疗胃癌药物中的应用。具体公开了:血清LGMN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制备预测胃癌对PD‑1单抗治疗敏感性的检测试剂盒中的应用;以及血清LGMN作为药物靶点在制备治疗胃癌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首次发现LGMN是胃癌对PD‑1单抗治疗敏感性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发现分泌型LGMN可以激活M1型巨噬细胞mTORC2信号通路,从而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揭示了LGMN促进胃癌对PD‑1单抗耐药的机制,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14729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413533.6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用于筛查抗肿瘤免疫治疗所致心肌炎的基因标志物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NGS测序及HLA基因分型,得到与ICIs所致心肌炎相关的基因标志物,该基因标志物为HLA‑B*13:02基因。本发明还提供了HLA‑B*13:02基因在筛查抗肿瘤免疫治疗所致心肌炎的高危人群的应用,通过检测是否携带HLA‑B*13:02基因,可有效预测发生ICIs相关心肌炎的高危人群,进而提前预防性使用激素或及时使用激素,改善患者预后。
-
公开(公告)号:CN115747097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190225.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N1/20 , C12N1/02 , A61K35/745 , A61K39/395 , A61P1/00 , A61P35/00 , A61P37/02 , A23L33/13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及其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该菌株被命名为B.bifidum Zhang2021,于2022年09月05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21374,经鉴定为新发现的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动物实验证实该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可有效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的治疗效果。本发明中新发现的Bifidobacterium bifidum菌株可用于制备人体免疫调节或肿瘤免疫辅助治疗的生物制剂或药物,剂型给药形式多样且无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472214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313242.7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组学特征的结直肠癌中免疫相关微生物的识别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方法包括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分析;通过LASSO算法,识别与患者显著相关的肠道微生物;通过采用SVM‑RFE方法选择结直肠癌的特征肠道微生物;获得两种算法之间的重叠基因,将重叠基因纳入ROC和DCA分析验证;方法包括免疫调控关键微生物的筛选、免疫相关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免疫相关微生物与免疫微环境分析和免疫相关肠道微生物作用机制预测;通过本发明方法可筛选出结直肠癌中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的关键微生物,为研究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制定个体化的精准用药方案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2680523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095994.X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 G01N33/574 , G16H50/30 , G16H50/50 ,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判断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模型及应用,该分子模型包括比较卵巢癌样本的数据和正常卵巢癌样本的数据,得到具有差异的代谢基因,通过回归模型缩小代谢基因的范围,得到七基因组合模型,并进行检测、校验和分析,最后得出风险评分与生存期相关,风险评分高的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故本发明通过构建七个基因的分子组合模型,对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能够区分并甄选出预后差的卵巢癌患者,即将卵巢癌人群进行分层,挑选高风险预后差的卵巢癌患者,指导临床医生对这些患者提供更积极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指导临床医生避免对低风险的卵巢癌患者进行过度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4594252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1412056.X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骏实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IPC: G01N33/569 , G01N33/574 , G06N20/00 , G16H5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在胃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本发明建立了循环肿瘤细胞形态与癌症特别是胃癌的关联性,实现了根据循环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分类来预测或判断胃癌的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50773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129496.7
申请日:2022-02-11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 A61K45/00 , A61K31/7088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MUC19基因在胃肝样腺癌筛查或诊断中的应用。属于基因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外显子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了胃肝样腺癌特异性高频突变基因为MUC19基因。本发明研究发现MUC19基因和胃肝样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MUC19基因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增生、侵袭及转移、抑制癌细胞凋亡,可以作为胃肝样腺癌治疗靶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151483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581928.3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直肠癌代谢基因预后预测模型,涉及生物标志物UGT2A、ACAA2、PKM、GPX3、PAFAH1B3、SOX9,本发明还包括检测所述标志物表达量的试剂在制备评估结直肠癌预后生存的试剂盒中的应用。本发明基于该诊断标志物以及相应的预测模型(即根据6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其系数的乘积之和,同时合并患者的临床特征,)来判断患者的预后性,具有高效、精准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优点,为临床医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减少无效治疗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和不适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8737263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84649.0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G16B15/30 , C12Q1/6886 , C12Q1/6881 , A61K45/06 , A61K39/395 , A61K33/243 , A61K31/517 , A61K31/337 , A61K31/513 , A61K31/5377 , A61K31/4545 , A61K31/44 , A61P1/00 , A61P35/00 , G16B20/50 , G16B40/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辅助选择胃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和靶向药物的系统、检测方法和应用。所述系统包括:肿瘤分子分型检测panel单元;胃癌靶向治疗单元;免疫用药单元。所述肿瘤分子分型检测panel单元由原发性胃癌四亚型EBV、MSI、CIN以及GS组成,所述胃癌靶向治疗单元由抗HER2靶向治疗、FGFR2靶向治疗、EGFR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Claudin18.2靶向治疗组成。本发明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基于Panel的分子分型诊断,完成了对肿瘤乃至胃癌的精准诊断,完成实体瘤全靶点多基因覆盖,且在诊断结果确认后针对不同类型胃癌进行对应靶向免疫用药,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胃癌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匹配更精准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