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42407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0701488.X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载体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载体组合制剂原料包括以下组分:多孔材料、离子液体、药物和肠溶材料。其制备方法为:将多孔材料、离子液体和药物混合,加入溶剂溶解混悬,超声处理,室温搅拌,除去溶剂,得到未包衣制剂;利用肠溶材料对所述未包衣制剂进行肠浴包衣,制得所述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载休组合制剂。本发明制备的载体组合制剂能显著提高大分子药物或小分子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036292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58794.6
申请日:2023-01-2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47/12 , A61K47/18 , A61K45/00 , A61K31/337 , A61K38/13 , A61K31/4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增溶和促吸收作用的低共熔混合物,其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脂肪酸,第二组分为含胺基化合物;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混合后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所述低共熔混合物溶解在水中可以形成类似于胶束的稳定共聚体,所述共聚体能提高难溶性药物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促进药物吸收。利用所述低共熔混合物和难溶性药物分子共同制备药物制剂,可用于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成药性,提高难溶性药物对生物屏障的渗透性进而改善生物利用度,可取代表面活性剂对难溶性药物分子进行增溶和促渗透,解决了现有表面活性剂致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40772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910017977.7
申请日:2019-01-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9/06 , A61K45/00 , A61K47/12 , A61K47/18 , A61K47/28 , A61K31/716 , A61K31/728 , A61K31/496 , A61K38/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促进活性成分渗透皮肤的体系。所述体系中包含有机酸与有机碱和/或其盐,有机酸和有机碱或其盐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可在室温下形成液体,该液体可溶解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包括难溶性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本发明的体系可将药物分子递送至表皮和真皮,而很少穿透皮肤进入血液,能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皮肤疾病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666270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310631963.7
申请日:2013-11-3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9/30 , A61K9/44 , A61K9/52 , A61K45/00 , A61K31/216 , A61K38/13 , A61K31/366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领域,涉及一种控制“纳米粒”整体释放的渗透泵控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将制得的纳米粒干燥成粉末后,与稀释剂、助悬剂、渗透压活性物质、粘合剂混合后制粒或不制粒,加入润滑剂和助流剂混合均匀填充胶囊或压片,包衣后在其表面激光打孔。本发明的渗透泵体系能控制“纳米粒”在胃肠内的暴露速度,提高难溶性及难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体内血药浓度的波动。所述渗透泵制剂在体外能恒速释放纳米粒,经体内试验表明,制得的纳米粒渗透泵片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形成平稳的血药浓度,延长有效血浓的维持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2727446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110085318.0
申请日:2011-04-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领域,涉及含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特别涉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自微乳化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固体制剂含有难溶性药物、自微乳化辅料和亲水性载体材料,制成含难溶性药物的固体自微乳微丸,该自微乳微丸中,其内容物为球形微丸,由空白丸芯、含药物自微乳化层和/或保护层组成。 本发明制得的固体自微乳微丸,遇水性介质可自发形成粒径小于100nm的微乳,能快速溶出,高度稳定,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适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49917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311081740.8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9/08 , A61K9/10 , A61K9/107 , A61K47/12 , A61K47/18 , A61K9/51 , A61K31/7088 , A61K31/7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包括低共熔溶剂、脂质材料、核酸类药物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为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所述组合物的给药方式并不限于注射给药,可选自鼻腔给药、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皮肤给药等。更多选择的给药方式能够提高使用核酸类药物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所述组合物能够显著提高核酸类药物在体内尤其是腔道黏膜、粘液中的递送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4074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104878.3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性细胞基底侧外泌体的提取制备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构建极性细胞模型收集基底侧培养基,通过优化提取制备工艺从而成功获得极性细胞基底侧外泌体。将基底侧外泌体作为黏膜递送药物载体,可以有效内吞入胞,并搭乘基底侧外泌体出胞转运途径,实现顶侧至基底侧的单向转运,克服黏膜递药“入胞容易,出胞难”的困境。本发明中的基底侧外泌体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递送效率高,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黏膜药物递送。
-
公开(公告)号:CN109865143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711250267.6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或药物制剂的生物评价技术领域,涉及利用荧光探针杂化药物颗粒进行荧光标记的新用途。本发明利用氟硼二吡咯类或氮杂-氟硼二吡咯类近红外荧光探针对药物颗粒进行杂化标记并进行体内外过程实时监测。所述荧光探针具有“团聚导致淬灭”效应,将其杂化入药物颗粒,可在药物颗粒骨架中保持激发状态,发射荧光,在荧光杂化药物颗粒给药后,荧光探针溶解并被释放至周围水性环境中,迅速自发聚集而导致荧光完全淬灭,未溶解的药物颗粒中保留的荧光探针依然保持激发状态而发射荧光,可在体内外观察到的荧光信号代表药物颗粒的信号,游离探针的信号被清除,可采用荧光成像设备对药物颗粒的体内外过程进行跟踪。本发明使药物颗粒的体内外实时监测更为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03356490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210088919.1
申请日:2012-03-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直接“固体化“的交联化食物蛋白稳定化纳米给药系统。该给药系统采用食物蛋白、油相、交联剂,加水,通过蛋白变性、含交联剂的油相加入、高速分散-高压均质、纳米混悬剂“固体化”制得。该给药系统用于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能明显降低其对机体的毒性;将交联剂加入内油相中发生交联,能明显提高纳米粒子的生产效率和避免交联过程聚集问题;制得的纳米混悬液可直接冻干或通过流化床层积于小丸表面,转化成固体制剂;再固体化的纳米粒子容易再分散于水中,其粒径保持不变。该给药系统改善了其长期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顺从性;制备过程简单,易于产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57188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110687386.8
申请日:2021-06-2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及其载药体系与应用。本发明的硅纳米载体为球状或棒状,当为棒状时长径比为2‑6,球状硅纳米粒载体可通过“蜂窝”孔状结构将药物载入其中,可增加药物的分散度,促进药物吸收棒状可避免黏液更新对口服纳米粒的快速清除,延长胃肠道滞留时间,载药体系的含药量为20‑60%,使负载药物在棒状硅纳米载体中以无定形式和结晶态同时存在,从而提高其药物溶出程度,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用量达到相同的吸收效果。本发明的硅纳米载体对难溶性药物或者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等负载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