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870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89648.0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08 , G06F113/06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风机疲劳载荷预测的方法及系统,涉及风机设备技术领域。该风机疲劳载荷预测的方法,通过考虑6维环境参数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明确环境参数的范围,并考虑不同环境参数相关性,能够使得抽样结果更接近于风机所处真实环境,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风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疲劳载荷,实现更为全面和真实的风机疲劳载荷快速评估,为风机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申请构建的疲劳载荷代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构建好疲劳载荷代理模型后,只需输入环境参数即可快速预测出DEL值,实现风机疲劳载荷的快速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28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625499.5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1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机叶片边坡碰撞检测和消除方法及计算装置。方法包括:收集信息,该信息包括需要进行选址风险评估的机组坐标、机组参数以及测绘地形图;从所述信息中提取数据,该数据包括预选风机点位、叶片长度和边坡廓线;根据所提取的数据建立坐标系;根据所述坐标系判断是否发生边坡碰撞;若发生,则计算极限坡度,并根据所述极限坡度挖山以实现风机叶片边坡碰撞的消除。与现有技术相比,对于风机叶片与边坡的碰撞风险问题,目前并未有成体系的检验和消除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排除风机运行的安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52372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413828.5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T17/05 , G06T19/20 , G06Q10/101 , G06Q10/10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包括:项目管理模块:用于对各个风电工程进行管理;规划设计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规划阶段的设计;可研设计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可研阶段的设计;微观选址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成果展示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的三维可视化。该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多专业协同设计,以信息化、可视化手段辅助设计人员进行风电工程设计工作,提升工程设计过程的数字化设计水平,使得工程设计和管理执行效率更高,流程更直观。
-
公开(公告)号:CN11715237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413828.5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T17/05 , G06T19/20 , G06Q10/101 , G06Q10/10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包括:项目管理模块:用于对各个风电工程进行管理;规划设计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规划阶段的设计;可研设计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可研阶段的设计;微观选址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成果展示模块:用于完成风电工程中风电场的三维可视化。该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风电工程三维数字化多专业协同设计,以信息化、可视化手段辅助设计人员进行风电工程设计工作,提升工程设计过程的数字化设计水平,使得工程设计和管理执行效率更高,流程更直观。
-
公开(公告)号:CN220168080U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21960711.4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风电机组的风况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立柱,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测量风速的螺旋桨,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尾翼,所述尾翼包括竖直尾翼和位于所述竖直尾翼两侧设置的水平尾翼,所述立柱顶部设置有U型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固定设置有俯仰编码器,所述壳体底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壳体轴向垂直设置,所述连接轴转动安装在所述连接座内且常态下所述壳体呈水平状态,所述连接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俯仰编码器连接;所述俯仰编码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4769840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210294562.6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B23K26/00 , B23K26/06 , B23K26/0622 , B23K26/08 , B23K26/082 , B23K26/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激光砂带协同加工设备,包括主机机体、横向移动导轨、竖向移动导轨、脉冲激光发生器、激光光路系统、砂带磨头和工件移动平台,工件移动平台、横向移动导轨、冲激光发生器和激光光路系统安装到主机机体上,竖向移动导轨滑动连接在横向移动导轨上,砂带磨头滑动连接在竖向移动导轨上。通过激光器发出激光通过激光光路系统发出,并与砂带对工件进行协同加工;本发明可实现先激光后砂带加工、先砂带后激光加工,也可以关闭激光进行砂带磨削加工;本发明可根据不同的加工需求调整磨削参数和激光参数可以满足不同功能性要求的仿生微纳结构表面的加工及强化,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人机交互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398397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111208443.6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心叶片壁厚随形超声检测专用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显示架连接在探头连接板一端;探头连接板通过L型连接块、机床磨头定位块与机床或机器人上的磨头部分连接;超声探头连接在探头连接块上;探头外壳和多孔柔性体设置在超声探头的外围;超声探头与探头外壳之间通过气缸实现相对运动;超声探头的腔体与探针之间设有弹簧,耦合剂输送管一端连接在耦合剂容器内,另一端与探头外壳相连,耦合剂储存于耦合剂输送管内,其耦合剂通过多孔柔性体填充到探头与叶片之间。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降低空心叶片的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进一步推动空心叶片工艺的发展,推动空心叶片的批量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473527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0261841.2
申请日:2022-03-1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B23P2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重复合结构激光砂带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加工工件固定在工作平台上;2)控制显示装置控制二自由度移动平台水平移动至预设工作区域,砂带磨头安装到待加工工件正上方;3)启动飞秒激光振动器、皮秒激光振动器和砂带磨头,自动调整飞秒激光束和皮秒激光束的聚焦点以及砂带磨头的竖直高度;4)飞秒激光束、皮秒激光束和砂带磨头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加工。本发明的双激光设备创造了一个相对于单激光装置更长的熔融池,结合了激光刻蚀与砂带磨削的优点,实现了高性能微纳结构的高效协同加工;激光—砂带—激光的加工方法同时发挥了激光加工降低切削力以及对工
-
公开(公告)号:CN11669019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97200.6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一种复杂曲面表面微结构机器人辅助激光砂带协同加工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控制显示装置、激光刻蚀装置、砂带磨削装置、机器人装置、待加工复杂曲面工件;方法包括:1)将待加工复杂曲面工件固定在工业机器人上;2)调整激光刻蚀装置和砂带磨削装置的位置,使得激光刻蚀装置和砂带磨削装置达到协同加工状态;3)工业机器人将待加工复杂曲面工件调整至预设工作区域,使待加工复杂曲面工件的法向始终朝向正上方;4)激光刻蚀装置和砂带磨削装置在待加工复杂曲面工件上刻蚀出微结构图案。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机器人的高灵活性,激光的高精度和砂带磨削的高效率,解决了在复杂曲面上加工微结构的难题,为在复杂曲面上高效加工微结构提供了一种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712509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011643775.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点云的树木参数获取方法、生长评估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获取树木的点云数据,对点云数据进行树干树叶分离处理获得树干点集和树叶点集,树干点集包括主树干和树枝的数据点;执行S1、S2、S3三者中的全部或部分;S1,从树干点集中提取树干骨架,基于树干骨架获取树干重量和/或树木胸径;S2,将树叶点集投影在水平面xoy获得二维树叶点集,基于二维树叶点集获取树木冠径;S3,获取点云数据中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将距离作为树木株高。能够基于树木的点云数据获取树苗生长情况的主要判定依据,如树干重量、树木胸径、树木冠径、树木株高,能够更科学客观的评价树苗的生长情况,便于对树苗的生产历史进行回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