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接循环控制鼓式核动力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403859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241387.6

    申请日:2021-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接循环控制鼓式核动力发动机,包括堆芯反射层、控制鼓系统、辐射屏蔽体、压力容器以及安装在压力容器内的反应堆堆芯、叶片可调式压缩机、叶片可调式涡轮、静叶栅、扩压器和尾喷管;所述控制鼓系统包含8组控制转鼓元件,每一组控制转鼓元件由中子吸收体、转鼓驱动机构和转鼓通道构成,转鼓通道为中子吸收体提供容纳空间以及转动的空间,整个控制转鼓系统以相同的间隔均匀布置在堆芯反射层内;本发明提供一种长续航、大推力、安全可靠的直接循环控制鼓式核动力发动机,该装置配备可调节的压缩机和涡轮叶片,可以适应不同的空间高度,能够克服传统飞行器发动机无法利用临近空间以及续航里程有限的问题。

    一种新型空间反应堆压力容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570956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884449.1

    申请日:2019-0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空间反应堆压力容器结构,包括外压力容器、内压力容器、上密封压力容器、堆芯下腔室和支撑板;所述外压力容器和内压力容器均为半球形加圆柱形壳体结构,所述内压力容器设置在外压力容器的内部,且两者之间为环形下降通道,所述内压力容器圆柱段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密封容器设置在内压力容器半球形结构内且与上支撑板连接,所述内压力容器与上密封容器之间为容纳辐射屏蔽材料空间。本发明在上密封压力容器与内压力容器之间填充辐射屏蔽材料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二者之间还设置有数根缓冲连接件,能够增加结构稳固性和承压能力,整体结构设计简单,价格低廉,易加工。

    平行板束压场与流场同步测量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83337B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110053923.3

    申请日:2021-0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行板束压场与流场同步测量实验装置,板束筒体与板束隔板通过胶封粘接方式形成多个等间距的矩形流道,上缓冲腔室与上发展腔室之间、下缓冲腔室与下发展腔室之间均分别通过密封法兰和密封圈机械密封,上缓冲腔室和下缓冲腔室上均设置有测温口和压力口,各矩形流道上游位于入口下方、下游位于出口上分别设置有测压引口;所述定位槽位于板束筒体的内壁面上,且在矩形流道的进口、中部和出口处各设有一个定位槽,定位突起设置在板束隔板上,且在矩形流道的进口、中部、出口处各设有一个定位突起,定位槽和定位突起配合;定位槽和定位突起采用非胶封接触形成三个可视化窗。本发明构简单,价格低廉,数据采集准确方便,研究工况范围广。

    一种核动力发动机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494358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916820.5

    申请日:2021-08-1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核动力发动机装置,包括基座、反应堆系统、一体化发动机及连接管路;反应堆系统包括压力容器、反应堆冷却剂入口和出口、堆芯、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一体化发动机包括进气口、压缩机、换热器、涡轮、排气口;换热器包括互相隔离的一次侧、二次侧换热室;压缩机包括前端冷却剂压缩段和后端空气压缩段;一次侧换热室通过接管分别连接反应堆冷却剂出口和前端冷却剂压缩段入口,前端冷却剂压缩段出口通过接管连接反应堆冷却剂入口,二次侧换热室通过接管连接后端空气压缩段出口和涡轮。通过优化设计前、后压缩段结构及一、二次侧换热回路,实现了一、二次侧工质的一体压缩与高效换热和核动力发动机装置紧凑小型化且安全高效。

    一种核动力发动机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9259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82798.5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动力发动机装置,包括固定基座以及安装在固定基座上的反应堆系统、换热器、一体化发动机以及连接管路;所述一体化发动机包括进气口、压缩机、换热器二次侧换热室、涡轮、排气口;所述换热器由互相隔离的两部分组成,换热器一次侧换热室通过管道连接反应堆系统出口和一体化发动机入口,换热器二次侧换热室连接一体化发动机压缩机空气出口和涡轮;所述压缩机由相互隔离的两部分构成,前端为一回路冷却剂压缩段,后端为空气压缩段。本发明一体化设计缩小反应堆系统体积,免去了一回路压缩机,使核动力发动机系统整体紧凑,能够更好实现核动力发动机与飞行器适配,系统运行更加简单方便。

    一种基于分节点法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5443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111302780.1

    申请日:2021-1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节点法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计算方法,步骤1:根据换热器工质构建物性数据库,针对物性变化剧烈区域局部加密;步骤2:构建PCHE几何模型;步骤3:将PCHE中一组相邻的冷热流道划分为单独换热通道,并将每一换热通道划分为长度相等的N个换热单元,编译每一换热单元的质量、能量、动量守恒方程和相关方程;步骤4:建立新的瞬态计算模型并设置时间步长,设置初始边界条件初始化,获取初始流动换热参数场信息;步骤5:实时更新PCHE冷热端进出口处边界条件,求解每个换热单元瞬态方程组,依次求解N个换热单元,获得换热通道的参数分布场。本发明实现了一种高效、高精度的PCHE换热器运行特性瞬态计算方法。

    一种核动力螺旋桨式航空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3202576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110660025.4

    申请日:2021-06-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动力螺旋桨式航空发动机,气体冷却剂在反应堆内吸热,之后进入透平做功,紧接着进入回热器高温侧放热,与低温侧冷却剂充分换热后流出回热器进入冷却器,在冷却器中继续放热,之后进入压缩机压缩,经压缩后大部分冷却剂再次进入回热器,吸热后回流进入堆芯。压缩机旋转带动离合器运动,离合器通过传动轴与减速器相连,二者共同完成扭矩调节后,减速器驱动螺旋桨发动机旋转。本发明的核动力螺旋桨式航空发动机通过简捷直接的动力传输过程实现了反应堆裂变能与热能与机械能的高效转化。

    一种基于蒸汽流场计算液滴运动相变参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40281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910036741.8

    申请日:2019-01-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流体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蒸汽流场计算液滴运动相变参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目标结构的几何模型,划分网格并进行局部网格加密;计算蒸汽的流场参数信息;建立KD搜索算法获取目标液滴位置周围最近的M个网格节点的空间坐标;获取最近的M个网格节点所对应的蒸汽流场参数信息,建立快速插值方法获取目标液滴所在位置处的蒸汽流场参数信息;求解液滴运动相变模型,计算得到液滴运动相变参数。本发明采用局部网格加密与快速插值方法相结合,使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并保证了计算精度,同时辅以高效的KD搜索算法,以快速获取蒸汽流场信息,最终实现了一种高效、高精度的液滴运动相变参数计算方法。

    一种分布式核动力发动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397212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79145.1

    申请日:2020-1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核动力发动机系统,包括固定基座以及安装在固定基座上的反应堆系统、能量转换系统、电推进发动机系统以及连接管路。所属反应堆系统包括反应堆及连接管路,反应堆包括压力容器、堆芯、控制棒、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堆内构件。能量转换系统包括气轮机、回热器、冷却器、压缩机、发电机、传动装置以及连接管路。电推进发动机系统包括电动机、螺旋桨、电源管理系统以及连接电路。本发明能够克服常规动力装置续航里程有限、直接循环核动力发动机造成放射性污染、间接循环方案重量体积较大且负荷跟踪不及时的问题。

    一种适用于加热沸腾条件的棒束通道可视化实验本体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16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310170.4

    申请日:2018-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加热沸腾条件的棒束通道可视化实验本体,包括方形石英通道、分别设置在方形石英通道上端和下端的出口和入口、设置在方形石英通道内的模拟燃料棒束,模拟燃料棒束的下端通过密封法兰与方形石英通道连接,还设置有正极导电铜排和负极导电铜排,正极导电铜排设置在本体入口上端;模拟燃料棒束包括连接铜头、设置在连接铜头下端的导电铜棒和不锈钢管,所述导电铜棒设置在不锈钢管的内部且外表面设置有绝缘管,不锈钢管和正极导电铜排连接,导电铜棒和负极导电铜排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壁温测量方法和可视化实验无法结合的难题,可实现高温及两相条件下棒束通道内部流场温场测量研究,并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