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5958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294790.2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5B13/04 , G06N3/094 , G06N3/096 , G06N3/045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对抗训练的空压站自适应迁移学习调优方法,包括:Informer模型迁移准备与特征对齐:收集并预处理目标空压站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和清洗,对数据特征进行对齐,将数据进行统一的归一化处理;迁移学习策略设计:在原Informer模型中设计一个中间层,弥补源空压机数据和目标空压机数据分布之间的差异,利用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参数调整,得到新的Informer模型;动态适应与模型调优,通过更新的Informer模型实现对空压站进行控制参数的调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该策略通过对抗训练,赋予Informer模型更强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空压站之间有效迁移知识;为实现空压机系统的最低运维和优化成本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667759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34327.0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任务流的空压系统控制方法,包括:对用气端任务流模式进行建模,根据空压系统任务流模型,采用改进哈里斯鹰算法对空压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构建空压系统模型;初始化改进哈里斯鹰算法的全局变量;通过反向映射优化原始哈里斯鹰的种群初始化;对初始化后的哈里斯鹰种群进行迭代优化;对优化后种群中的个体执行变量隔离下的分区精英主义策略;使用历史最佳个体的优化变量去控制空压系统的储气罐输出压力、各个空压机的开停时间与输出压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于任务流可以在考虑开停损失的情况下进行高效地全局优化,也可以针对临时任务进行即时优化,相比以往的空压系统控制优化,做到更细致、更灵活。
-
公开(公告)号:CN11662890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85722.7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18 , F04B49/06 , G06F30/27 , G06N3/092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强化学习Q‑learning的空压站运维优化方法,包括:根据空压站供气管网的拓扑结构搭建管网模型,构建空压站能耗的数学模型,使用Q‑Learning算法作为代理进行优化;初始化Q‑Learning的参数,使用衰减函数控制学习率的衰减,以及构建一个Q表格来存储状态动作值;根据当前的状态和学习率的大小,采用ε‑greedy策略选择一个动作;更新Q表格中对应状态动作值的估计值;找到具有最高Q值的动作,即当前状态下的最优动作,将其作为代理的下一步动作,作为最优的空压系统运行策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结合具体实际工况,且自适应地优化空压站启停时间、补气压力和供气比等决策变量,最终达到全天能耗最小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2432376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327732.3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及智能切换‑混合控制方法,其中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为单级压缩系统、多级压缩系统、booster增压系统中的一种;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包括智能切换‑混合控制器;智能切换‑混合控制器根据各传感器获取的实时状态信息,并基于实时最优能效、实时最大制冷量和安全运行保障的智能切换准则中的一种,选用不同混合控制模式,以此控制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在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间的切换运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适合不同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在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间的切换运行,给出实时最优能效、实时最大制冷量和安全运行保障的智能切换准则,并选用不同混合控制模式保障系统的高效稳健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825365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11384905.3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喷射器的双蒸发温度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低压蒸发器、高压蒸发器、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喷射器、第一节流元件及第二节流元件,喷射器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进口连通,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第二节流元件连通;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分别与第一节流元件和高压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节流元件与低压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低压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连通,压缩机进口分别与第二节流元件和高压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压缩机出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与喷射器工作流体进口连通;冷凝器的换热流体通道为吸热流体的通道;高压蒸发器与低压蒸发器的换热流体构成放热流体的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1726778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18026.9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余热资源的分布式末端循环热水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集中式余热资源回收侧模块与分布式需求侧模块;集中式余热资源模块包括依次换热式连接的余热资源水循环、换热水循环、供水流路;分布式需求侧模块包括多个独立的需求侧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使用水源热泵利用余热的基础上,取消传统水源热泵侧配备的大水箱,拆解为分布式水箱分散至用户需求侧,与用户侧负荷匹配的水箱容量再拆解为双水箱,结合空气源热泵实现循环热水,避免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实现了水温调节、错峰蓄存、全时段供应热水的功能,余热资源连接多个需求侧模块,实现余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92058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866691.2
申请日:2023-07-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式模块化空压机干燥机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可调式模块化空压机干燥机用于船舶涂装工艺中压缩空气的湿度控制,减少干燥过程的压力损失,包括串联的第一可调吸附模组、第二可调吸附模组、冷却器模组、气液分离器模组;第一可调吸附模组、第二可调吸附模组均包括自动牵引装置、多个吸附剂模块、储备塔和吸附塔,所述自动牵引装置能够控制接入吸附塔和储备塔的吸附剂模块的数量,以此实现压缩空气的湿度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考虑船舶涂装工艺的用气需求的条件下,实现压缩空气的湿度控制,减少干燥过程的压力损失,提高吸附剂的更换、维护效率,降低干燥机的运行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675697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31568.X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8 , G06F17/10 , G06F17/11 , G06F113/14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压系统运行总能耗的优化方法,包括:构建空压系统数字孪生模型需要的物质密度与物质黏度表达式;对空压系统中的管网部分进行建模,其中,先建立单管模型,采用面向数据的编程方法,将单管模型视为储存数据的结构体,再将结构体与功能函数解耦;基于构建的单管模型,构建压缩机结构体与功能函数;构建空压系统模型,基于所述空压系统模型得到最优的操作参数,对空压系统运行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层间串行‑层内并行的方式对管网压降计算进行并行优化,将时间复杂度从O(层次数log(层次数)降低至O(层次数)。在能耗计算上,通过并行计算,将系统能耗计算时间复杂度从O(空压机个数)降低至O(1)。
-
公开(公告)号:CN112665183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110073585.X
申请日:2021-01-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双水箱热水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变频供水泵、热水箱、温水箱、并联主机,还包括分别与温水箱连接的回水阀和补水阀;所述热水箱、温水箱、并联主机依次连接构成主机‑水箱循环;所述温水箱、热水箱、变频供水泵、回水阀依次连接构成水箱‑末端循环;所述并联主机包括独立控制或非独立控制的多个并联支路,通过特定数目的并联支路开启实现不同的供热模式,以此匹配不同的末端负荷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双水箱方案,减少了回水、补水、热水之间的混合损失,同时降低热泵进水和出水温度,可以很好地降低热泵冷凝温度,在保障用户用水的同时提高了热泵机组的能效。
-
公开(公告)号:CN108489144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810084951.X
申请日:2018-01-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复叠多联式热泵的烘干系统,包括烘道、下加热组件、上加热组件及热泵主机,下加热组件位于烘道下方,沿烘道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用于向烘道提供热风,上加热组件位于烘道上方,沿烘道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用于向烘道提供热风,热泵主机设置一个,与每一个下加热组件和上加热组件连接,向每一个下加热组件和上加热组件分别供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复叠式热泵循环,以满足烘干的高温要求,本发明采用多联式的换热器布置和连接管网络,空气无需集中加热再使用风管进行分配,本发明中新风通过过冷器预热,提高循环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