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878570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1910292362.5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后轮主动转向装置,包括:后桥副车架;以及运动转换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后桥副车架的横梁上部;两个转向横拉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两端;两个车轮转向节臂,其一端分别与所述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车轮转向节臂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后轮;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运动转换机构壳体,其具有第一容纳腔;曲柄,其为偏心轮,在偏心点处沿轴向开设通孔;曲柄轴,其一端在所述通孔处固定连接;滑块,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且所述滑块具有第二容纳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型后轮主动转向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具体车速、横摆角速度及汽车转向时前轮转角精确控制汽车后轮所需的转向角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624732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0084487.9
申请日:2019-0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L1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动轮驱动车辆的多层驱动防滑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根据优化目标函数确定第一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并且根据所述第一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进行车轮转矩分配;步骤二、将驱动车轮的实际滑转率与目标滑转率进行对比;当所述实际滑转率不小于所述目标滑转率时,确定车轮的第二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和车轮的被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以及当所述实际滑转率小于所述目标滑转率时,重复进行步骤一;步骤三、根据所述第二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及所述被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得到第三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并且根据所述第三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进行车轮转矩分配。
-
公开(公告)号:CN109624732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84487.9
申请日:2019-0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L1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动轮驱动车辆的多层驱动防滑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根据优化目标函数确定第一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并且根据所述第一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进行车轮转矩分配;步骤二、将驱动车轮的实际滑转率与目标滑转率进行对比;当所述实际滑转率不小于所述目标滑转率时,确定车轮的第二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和车轮的被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以及当所述实际滑转率小于所述目标滑转率时,重复进行步骤一;步骤三、根据所述第二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及所述被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得到第三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并且根据所述第三主动驱动防滑控制转矩进行车轮转矩分配。
-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2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1910623728.2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模式后轮主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电机,其输出端设置有输入齿轮;主轴,其一端通过两级齿轮传动系与第一后轮运动转换机构驱动第一后轮转向运动,其另一端通过行星齿轮耦合机构与第二后轮运动转换机构驱动第二后轮转向运动;在所述主轴上设置有中间齿轮、传递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的太阳轮,中间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传动;模式切换总成,其一端设置有与所述传递齿轮啮合的模式切换输入齿轮,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内齿圈啮合的模式切换输出齿轮,用于通过电磁离合器装置选择性的驱动或锁止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内齿圈,并通过恰当设计齿轮速比能够实现将转向电机驱动左右车轮等幅同向或反向的转向运动。
-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2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623728.2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模式后轮主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电机,其输出端设置有输入齿轮;主轴,其一端通过两级齿轮传动系与第一后轮运动转换机构驱动第一后轮转向运动,其另一端通过行星齿轮耦合机构与第二后轮运动转换机构驱动第二后轮转向运动;在所述主轴上设置有中间齿轮、传递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的太阳轮,中间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传动;模式切换总成,其一端设置有与所述传递齿轮啮合的模式切换输入齿轮,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内齿圈啮合的模式切换输出齿轮,用于通过电磁离合器装置选择性的驱动或锁止所述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内齿圈,并通过恰当设计齿轮速比能够实现将转向电机驱动左右车轮等幅同向或反向的转向运动。
-
公开(公告)号:CN105328003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900623.9
申请日:2015-12-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小型工件凸模深冷冲剪成形装置及其成形方法,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包括凸模、凹模、顶杆、低温溶液、压边圈、绝热材料以及凸模支座,凸模在其侧壁局部开有通孔,液压缸驱动凸模在压边圈中运动,凹模置于凹模支座内固定,液压缸驱动顶杆在凹模中运动,压边圈中开有可容纳低温溶液的储槽,储槽顶部装有浮动式活塞,压边圈的内侧壁上开有可以让低温溶液流动的侧壁孔,基于该装置的成形方法包含装夹板材、冷却、冲剪、退模、形貌检测等五个步骤。优点是实现了微小型工件的精密加工,有利于减小毛边和毛刺,平整断面,提高断面成形精度和成形工件的成形精度,实现批量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899501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1810250207.2
申请日:2018-03-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8B1/24 , B28B7/38 , B28B7/00 , B28B7/30 , B28B3/00 , C04B35/584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线形管式陶瓷坯体制备模具及方法,主要应用于一种车载在线微波等离子体制氢装置。所述模具,包括外模Ⅰ和外模Ⅱ、内模、模芯组件和注射头组件,所述内模为一体式结构,其外表面旋入模芯组件,所述注射头组件与模芯组件连接,所述内外模共同形成陶瓷坯体的外表面螺线形形状。所述方法包活:调浆,组装模芯组件,模具定位,预热,施加合模力,料浆注射,保压,静压成型,卸载,降温,开模,去除陶瓷坯体中注射口处形成的外伸陶坯管体部分,移除模芯组件,制坯完成后,后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本发明制成的螺线形管式陶瓷坯体壁厚均匀且壁厚和总长可调,在制坯时通过加压控制陶瓷坯体的致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87857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92362.5
申请日:2019-04-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后轮主动转向装置,包括:后桥副车架;以及运动转换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后桥副车架的横梁上部;两个转向横拉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两端;两个车轮转向节臂,其一端分别与所述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车轮转向节臂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后轮;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运动转换机构壳体,其具有第一容纳腔;曲柄,其为偏心轮,在偏心点处沿轴向开设通孔;曲柄轴,其一端在所述通孔处固定连接;滑块,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且所述滑块具有第二容纳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型后轮主动转向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具体车速、横摆角速度及汽车转向时前轮转角精确控制汽车后轮所需的转向角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995014A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10250207.2
申请日:2018-03-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8B1/24 , B28B7/38 , B28B7/00 , B28B7/30 , B28B3/00 , C04B35/584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线形管式陶瓷坯体制备模具及方法,主要应用于一种车载在线微波等离子体制氢装置。所述模具,包括外模Ⅰ和外模Ⅱ、内模、模芯组件和注射头组件,所述内模为一体式结构,其外表面旋入模芯组件,所述注射头组件与模芯组件连接,所述内外模共同形成陶瓷坯体的外表面螺线形形状。所述方法包活:调浆,组装模芯组件,模具定位,预热,施加合模力,料浆注射,保压,静压成型,卸载,降温,开模,去除陶瓷坯体中注射口处形成的外伸陶坯管体部分,移除模芯组件,制坯完成后,后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本发明制成的螺线形管式陶瓷坯体壁厚均匀且壁厚和总长可调,在制坯时通过加压控制陶瓷坯体的致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911010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910289269.9
申请日:2019-04-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2D6/00 , B62D13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兼具铰接转向和转向梯形转向的全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差动协同转向系统,包括:通过连接轴铰接连接的前车体和后车体,液压转向系统,其设置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信号采集模块,其设置在驱动轮处,用于检测驱动轮转向信息;差动协同转向系统控制器,其与信号采集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信号采集模块的检测数据,并作出控制决策;多个驱动轮电机,其分别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独立转动;驱动轮电机控制器,其与所述差动协同转向系统控制器和驱动轮电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轮独立驱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兼具铰接转向和转向梯形转向的全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差动协同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