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72221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10223.X
申请日:2020-08-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P1/20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耦合线结构的具有MPG元件的片上毫米波带通滤波器。通过滤波器输入端与传输线一端相连,滤波器输出端与传输线另一端相连;第一电容一端与该输入端相连,第一电容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一端与该输出端相连,第二电容另一端接地,接地环的上下两部分采用金属层堆叠的方式围绕在传输线和MPG元件两侧;MPG元件由第一开路枝节和第二开路枝节构成,方向相反通过耦合进行能量传输,且MPG元件和传输线通过耦合进行能量传输。传输线由第一T型传输线和第二T型传输线构成并通过耦合的方式进行能量传输,采用多层结构,通过使用顶层金属层TM2下面的金属层TM1、M5实现MPG元件,无需占用任何额外的芯片面积就可以在较高的阻带处产生传输零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455135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610926557.7
申请日:2016-10-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节点地震仪网络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设置一服务器作为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与汇聚节点间通过广域网通信,传感节点与汇聚节点建立多跳网通信;在网络初始状态,监控中心架设服务器并等待汇聚节点和传感节点的入网申请,汇聚节点上电后通过LTE链路使用TCP/IP协议族向服务器发出入网申请,并完成客户与服务器的连接;汇聚节点作为衔接服务器和传感节点的网关,通过Wi‑Fi链路使用私有网络协议栈与传感节点进行通信。构建了广域网和多跳网的分层架构通信网络并设计了组网路由协议和数据传输协议。多跳的数据转发方式解决了无线局域网技术通信距离短与无线广域网技术在复杂地形下信号覆盖率低的矛盾。
-
公开(公告)号:CN108270953A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711433836.0
申请日:2017-12-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生物测量装置和生物样本成像方法,所述生物测量装置包括:生物芯片,用于承载生物样本;光源,用于利用激发光照射生物芯片上的生物样本,使得生物样本产生发射光;第一阵列透镜模组,设置在所述发射光的传输路径上;第一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阵列透镜模组和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设置成使得生物样本产生的发射光经过第一阵列透镜模组到达第一图像传感器,使得第一图像传感器产生第一图像信号;计算设备,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相连,用于根据来自第一图像传感器的第一图像信号来进行阵列透镜成像处理,以生成所述生物样本的图像。缩短了成像距离的同时,提高了图像质量,从而提高测量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455135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926557.7
申请日:2016-10-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节点地震仪网络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设置一服务器作为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与汇聚节点间通过广域网通信,传感节点与汇聚节点建立多跳网通信;在网络初始状态,监控中心架设服务器并等待汇聚节点和传感节点的入网申请,汇聚节点上电后通过LTE链路使用TCP/IP协议族向服务器发出入网申请,并完成客户与服务器的连接;汇聚节点作为衔接服务器和传感节点的网关,通过Wi-Fi链路使用私有网络协议栈与传感节点进行通信。构建了广域网和多跳网的分层架构通信网络并设计了组网路由协议和数据传输协议。多跳的数据转发方式解决了无线局域网技术通信距离短与无线广域网技术在复杂地形下信号覆盖率低的矛盾。
-
公开(公告)号:CN11955633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766548.7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车载拖曳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多个拖曳式可移动的移动车辆、安装在大拖曳式移动车辆上的控制器和用于承载激光多普勒测振仪的可移动隔振台。本发明通过激光多普勒测振仪阵列组网,实现非接触式的地震道集;通过地震道集得到同一实现同一测线不同测点的地震信号同步测量,并经过信号处理,得到初步的地震资料,对其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可解释地下构造与地层特征,是矿产资源勘探与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的有效手段;本发明采用非接触式测震方法,可实现移动测量,效率高,易于实施,适用性广,可灵活适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应用于如多种地表的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多种的地下探测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526657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238960.7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V1/04
Abstract: 一种震源的驱动装置以及基于界面补偿的地震波生成设备,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用于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震源的换能器的加速度信息和输出力信息来调整所述控制指令;信号发生模块,用于根据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提供给所述换能器以使所述换能器根据控制信号来进行振动;加速度感测模块,安装在所述换能器上,用于感测所述换能器的加速度以获得所述换能器的加速度信息;以及力感测模块,安装在所述换能器上,用于所述感测换能器通过振动而产生的输出力以获得所述换能器的输出力信息。通过考虑控制力和驱动力两者来对换能器进行驱动,可以提高驱动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830425B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210352204.2
申请日:2012-09-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夯可控震源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是由单片机控制输出指令,通过键盘选择编码扫描方式,输入码源时间,将信号传送给电机驱动模块,驱动步进电机转动,达到控制冲击夯震源油门的功能,完成精确控制震源编码扫描振动;减震装置对电机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不仅解决了冲击夯震源精确控制扫描时间和手动操作带来的对地震数据采集不准的问题,还解决了步进电机在振动扫描时易损坏,不适用于长时间野外作业等问题。冲击夯震源编码扫描的应用,提高了冲击震源的地震勘探分辨率,有效的压制相关干扰,大大的提高了信噪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冲击夯可控震源系统,使冲击夯震源更适于野外地震勘探。
-
公开(公告)号:CN104237931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525531.2
申请日:2014-10-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夯可控震源三元伪随机编码匹配控制方法,首先在理论上生成自相关结果好的三元伪随机编码,然后利用冲击夯可控震源激励信号发生器控制编码扫描信号的输出,编码中的-1对应冲击夯的油门在最小位置,即输出夯力最小,编码中的0对应冲击夯的油门在最大位置,其输出夯力为最大夯力的一半,编码中的1对应冲击夯的油门在最大位置,即输出夯力最大。通过三元伪随机编码方法实现冲击夯可控震源能量伪随机控制,并与二元伪随机编码方法得到的地震原始记录与相关子波进行作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地震原始记录中相关干扰较二元伪随机编码结果显著地减弱,信噪比明显的提高,增强了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8466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322547.1
申请日:2025-03-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边坡微震信号分析及识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边坡滚石微震信号的自动检测方法,包括使用节点地震仪采集信号,建立数据库;采用连续小波变换获取时频图;搭建引入双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减小损失值函数,获取损失值足够小的网络权重参数;将实时检测到的数据使用去噪后的MER‑AIC方法进行异常信号拾取;将拾取信号经连续小波变换后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由训练好模型给出识别结果实现自动检测。本方法可实现针对在岩质边坡中实时采集到的混杂有各类噪声的数据中全自动化地准确拾取异常信号及检测边坡滚石微震信号,实现滚石事件实时检测工作的智能化及自动化,降低对于人工的依赖,提升识别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59587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238156.3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V1/3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城市复杂干扰环境的地震数据智能去噪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无法对城市复杂环境下的地震数据进行有效地去噪处理,导致噪声与有效信号混叠、精确识别困难及噪声残留问题。本方法将采集的城市地震数据作为原始地震数据输入至噪声识别模块,噪声识别模块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识别后输出估计噪声,将原始地震数据与估计噪声同时输入到去噪模块;去噪模块对原始地震数据和估计噪声进行对比建模及监督学习,利用合成数据对去噪模型模块进行训练学习,获得训练后的去噪模型模块,原始城市地震数据经训练后的去噪模型模块输出去噪结果,实现有效去噪。该方法可自动完成地震数据去噪的任务,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