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T和形成FET的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122775A

    公开(公告)日:2018-06-05

    申请号:CN201710963927.9

    申请日:2017-10-17

    Abstract: 实施例是一种方法,包括:形成衬底的凸起部分;在衬底的凸起部分上形成鳍,围绕鳍形成隔离区域,隔离区域的第一部分位于邻近的鳍之间的衬底的凸起部分的顶面上,在鳍上方形成栅极结构,并且在栅极结构的相对侧上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其中,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包括:在邻近栅极结构的鳍上外延生长第一外延层,回蚀刻第一外延层,在蚀刻的第一外延层上外延生长第二外延层,以及回蚀刻第二外延层,蚀刻的第二外延层具有非小平面式顶面,蚀刻的第一外延层和蚀刻的第二外延层形成源极/漏极区域。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FET和形成FET的方法。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1796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165588.1

    申请日:2020-03-11

    Inventor: 林资敬 吴卓斌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半导体装置中形成源极/漏极区域的方法,以及包括以该方法形成的源极/漏极区域的半导体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方法包括蚀刻半导体鳍片以形成第一凹槽,半导体鳍片定义第一凹槽的侧壁及底部表面,半导体鳍片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第一凹槽中形成包括单一连续材料的源极/漏极区域,单一连续材料自第一凹槽的底部表面延伸至高于半导体鳍片的顶部表面,形成源极/漏极区域的前驱物气体包括磷化氢(PH3),并包括砷化氢(AsH3)或单甲基硅甲烷(CH6Si)中至少一者;以及在相邻于源极/漏极区域的半导体鳍片上形成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栅极。

    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48917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117130.6

    申请日:2019-02-15

    Abstract: 本申请一般涉及形成源极/漏极区于半导体装置如n型通道装置中的外延方式。在一例中,提供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该方法一般包括形成凹陷于鳍状物中,且鳍状物位于基板上。凹陷与鳍状物上的栅极结构相邻。方法包括采用远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外延成长源极/漏极区于凹陷中。远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包含采用硅源前体与氢气承载气体。

    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70302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1910894295.4

    申请日:2019-09-20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鳍片突出于基板之上,形成栅极结构于鳍片之上,形成凹槽于邻近栅极结构的鳍片中;以及形成源极/漏极区域于凹槽中,源极/漏极区域包括第一膜层、第二膜层、及第三膜层。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包括:在第一工艺条件下进行第一外延工艺以在凹槽中形成第一膜层,第一膜层沿着凹槽所露出的鳍片的表面延伸,在第二工艺条件下进行第二外延工艺以在第一膜层上形成第二膜层;以及在第三工艺条件下进行第三外延工艺以在第二膜层上形成第三膜层,第三膜层填充凹槽。第一工艺条件、第二工艺条件、及第三工艺条件不同。

    FET和形成FET的方法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22775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710963927.9

    申请日:2017-10-17

    Abstract: 实施例是一种方法,包括:形成衬底的凸起部分;在衬底的凸起部分上形成鳍,围绕鳍形成隔离区域,隔离区域的第一部分位于邻近的鳍之间的衬底的凸起部分的顶面上,在鳍上方形成栅极结构,并且在栅极结构的相对侧上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其中,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包括:在邻近栅极结构的鳍上外延生长第一外延层,回蚀刻第一外延层,在蚀刻的第一外延层上外延生长第二外延层,以及回蚀刻第二外延层,蚀刻的第二外延层具有非小平面式顶面,蚀刻的第一外延层和蚀刻的第二外延层形成源极/漏极区域。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FET和形成FET的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