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96078A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110243212.9
申请日:2008-06-02
IPC: C12N15/49 , C12N15/63 , C12N15/113 , C12N15/85 , C12N15/867 , C12N1/21 , C12N1/15 , C12N5/10 , A61K48/00 , A61P31/18 ,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5/1132 , C12N2310/11 , C12N2310/12 , C12N231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32个不同的靶向HIV的RNA干扰靶点,可用于制备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经改造的可用于表达靶向HIV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的重组表达载体和包装载体(特别是慢病毒)。本发明涉及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病毒基因表达能力的可表达和/或被导入了以本发明提供的RNA干扰靶点为依据获得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和/或药物的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02296078B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10243212.9
申请日:2008-06-02
IPC: C12N15/49 , C12N15/63 , C12N15/113 , C12N15/85 , C12N15/867 , C12N1/21 , C12N1/15 , C12N5/10 , A61K48/00 , A61P31/18 ,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5/1132 , C12N2310/11 , C12N2310/12 , C12N231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32个不同的靶向HIV的RNA干扰靶点,可用于制备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经改造的可用于表达靶向HIV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的重组表达载体和包装载体(特别是慢病毒)。本发明涉及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病毒基因表达能力的可表达和/或被导入了以本发明提供的RNA干扰靶点为依据获得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和/或药物的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01314775B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0810110007.3
申请日:2008-06-02
IPC: C12N15/11 , C12N15/85 , C12N15/867 , C12N9/22 , C12N5/10 , A61K31/713 , A61K38/46 , A61K48/00 , A61P31/18 ,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5/1132 , C12N2310/11 , C12N2310/12 , C12N231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32个不同的靶向HIV的RNA干扰靶点,可用于制备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经改造的可用于表达靶向HIV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的重组表达载体和包装载体(特别是慢病毒)。本发明涉及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病毒基因表达能力的可表达和/或被导入了以本发明提供的RNA干扰靶点为依据获得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和/或药物的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01314775A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810110007.3
申请日:2008-06-02
IPC: C12N15/11 , C12N15/85 , C12N15/867 , C12N9/22 , C12N5/10 , A61K31/713 , A61K38/46 , A61K48/00 , A61P31/18 ,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5/1132 , C12N2310/11 , C12N2310/12 , C12N231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32个不同的靶向HIV的RNA干扰靶点,可用于制备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经改造的可用于表达靶向HIV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的重组表达载体和包装载体(特别是慢病毒)。本发明涉及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病毒基因表达能力的可表达和/或被导入了以本发明提供的RNA干扰靶点为依据获得的siRNA和/或miRNA和/或核酶和/或反义寡核苷酸和/或药物的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1912266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56998.1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考虑双乘波前体的三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根据设计条件给出内/外流一体化气动设计的双乘波前体以及沿着展向并联布置的一个中部内收缩进气道和两个对称的外侧内收缩进气道,中部内收缩进气道采用三维内收缩的轴对称基准流场流线追踪设计,外侧对称的内收缩进气道也采用三维内收缩的轴对称基准流场进行流线追踪设计,内乘波前体的内收缩基准流场与外乘波前体的外收缩流场在气动上进行耦合,使前体机体与中部内收缩进气道下表面均保持乘波特性,维持整体的气动性能,布置另外两个对称的外侧内收缩进气道,在提高捕获流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来流,提升机体的气动性能和稳定性;兼顾效率与性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4757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08366.X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轴对称弯曲爆震发动机设计方法,涉及航空器的高超声速爆震发动机,包括步骤:1)选择并修正冯卡门曲线作为母线,绕对称轴旋转生成轴对称前体;2)确定进气道入口位置及形状。3)将入口形状向后平移合适的距离形成进气道的入口段;4)设计有利于燃料掺混和气体压缩的S型弯道,在其后安装燃料喷洒装置;5)反设计产生弯曲爆震波的壁面;6)设计发动机尾喷管;7)选择并布置多个发动机通道;8)设计进气道的外罩及连接板等相关部件,完成整个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设计方法简单易行,能通过提高边界层的排移效果和燃料的掺混效率来显著改善爆震发动机的性能。通道数量的灵活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的推力需求,这使其在工程应用中具备极大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93425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44665.X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4
Abstract: 用于内转进气道唇口驻点热防护的局部凹腔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给定内收缩基准流场与捕获进口形状,根据基准流场类内锥激波面与捕获进口形状的交线确定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给定内转进气道唇口钝化截面,沿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扫掠获得唇口三维扫掠型面;根据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与唇口钝化截面指定唇口驻点局部凹腔尺寸,根据凹腔尺寸重构内转进气道唇口驻点区域扫掠曲线,生成驻点局部凹腔前缘型线;根据驻点局部凹腔前缘型线重构驻点区域三维型面,生成带有驻点局部凹腔的内转式进气道三维钝化唇口。
-
公开(公告)号:CN1189342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44611.3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转捩边界控制弯曲激波反射类型的内转进气道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基于弯曲激波理论与弯曲流线特征线法建立三维弯曲激波马赫反射流场解析模型,确定三维弯曲激波常规反射与马赫反射结构的转捩边界;根据弯曲激波常规反射与马赫反射结构的转捩边界配置三维基准流场入口三维弯曲入射激波与中心体,使该入射激波处于常规反射状态;根据指定的三维弯曲入射激波上离散点激波角,激波曲率以及波后参数,利用弯曲流线特征线法求解压缩型线,再组合得到对应的三维内收缩流场;设计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截面,在基本流场中流线追踪得到内转进气道三维压缩型面;根据出口面积要求,将肩部型线等直或扩张拉伸得到三维内转进气道隔离段。
-
公开(公告)号:CN113148102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497873.8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局部偏转吻切理论的变马赫数乘波体反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设计要求指定全三维基本流场外流激波面,所述外流激波面采用非轴对称形状设计;利用局部偏转吻切理论将外流激波面离散为一系列微吻切平面,并将从同一离散前缘点出发的微吻切平面旋转至一虚构流面;2)在不同前缘点出发的流面中施加不同的来流马赫数,利用斜激波关系式和特征线法求解对应的基本流场;3)设计变马赫数乘波体入口捕获曲线,曲线采用非轴对称形状,并在步骤2)所述基本流场中进行流线追踪,得到压缩型面;4)以压缩型面为基础构造变马赫数乘波体几何形状。具有更加均衡的外形参数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提高乘波体的工作性能,进而增加飞行器的总体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49205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510001949.1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23R7/00
Abstract: 前缘V型钝化的弯曲爆震燃烧室的设计方法,属于航空器的高超声速爆震发动机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斜爆震发动机在起爆、驻定和掺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该方法通过确定V型前缘的增温幅度、利用二维脱体激波理论确定脱体激波距离及流动参数、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确定弯曲激波的几何形状和干扰类型、确定V型前缘钝化后的胯部形状,并最终根据V型前缘钝化的角度和弯曲度构造几何模型及拉伸构造燃烧室几何模型。该方法能够有效缩短发动机长度,提高爆震波的形成和稳定性,实现爆震波的有效驻定,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所提出的燃烧室具有节省空间、易于起爆、结构紧凑等优势,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进系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