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74766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111570974.X

    申请日:2021-12-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包括如下步骤:1)锥形前体构型设计;2)基准流场设计;3)确定内转进气道的安装位置与安装角;4)确定内转进气道的捕获面积及其入口三维形状;5)生成双模块一体化构型的内转进气道型面。倒置一体化布局有效减小进气道S弯隔离段的弯曲程度,降低S弯隔离段内的流动损失。圆锥前体的入射外锥激波打在内转进气道的唇口位置,保证进气道唇罩无溢流,实现倒置一体化构型的内转进气道对来流的高效捕获。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避免传统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较传统构型总压恢复高,非设计状态下性能优良。

    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74766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111570974.X

    申请日:2021-12-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包括如下步骤:1)锥形前体构型设计;2)基准流场设计;3)确定内转进气道的安装位置与安装角;4)确定内转进气道的捕获面积及其入口三维形状;5)生成双模块一体化构型的内转进气道型面。倒置一体化布局有效减小进气道S弯隔离段的弯曲程度,降低S弯隔离段内的流动损失。圆锥前体的入射外锥激波打在内转进气道的唇口位置,保证进气道唇罩无溢流,实现倒置一体化构型的内转进气道对来流的高效捕获。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避免传统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较传统构型总压恢复高,非设计状态下性能优良。

    用于内转进气道唇口驻点热防护的局部凹腔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3425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44665.X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用于内转进气道唇口驻点热防护的局部凹腔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给定内收缩基准流场与捕获进口形状,根据基准流场类内锥激波面与捕获进口形状的交线确定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给定内转进气道唇口钝化截面,沿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扫掠获得唇口三维扫掠型面;根据内转进气道唇口型线与唇口钝化截面指定唇口驻点局部凹腔尺寸,根据凹腔尺寸重构内转进气道唇口驻点区域扫掠曲线,生成驻点局部凹腔前缘型线;根据驻点局部凹腔前缘型线重构驻点区域三维型面,生成带有驻点局部凹腔的内转式进气道三维钝化唇口。

    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6301490U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23223821.6

    申请日:2021-12-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倒置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类锥前体一体化装置,涉及高超声速飞行器。设有外乘波类锥型前体和倒置双模块内转进气道;外乘波类锥型前体采用经过母线优化后的类锥体构型,包括前部的头锥段以及后部的等直段;倒置双模块内转进气道为双发并置、侧向安装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包括三维内转压缩型面、进气道隔离段和进气道唇口;进气道隔离段采用几何过渡方式生成方转圆的隔离段型面;外乘波类锥型前体与倒置双模块内转进气道相连接。利用进气道自身压缩型面所拥有的压力梯度分布,形成一体化构型中由纵向对称面朝向两侧的横向压力梯度,实现对前体附面层的排移。降低前体附面层对进气道内流道影响,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