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5102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44068.7
申请日:2025-04-10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疗经络刺激加强组件,包括平直部,平直部两端各衔接设有一个操作部,操作部底端衔接设有工作部;两侧的操作部之间衔接设有辅助部、预紧部,两者均为横向布置的弧形弹性板体。本发明在经颅电刺激治疗中固定电极位置,以平直部两端等效为转轴,带动辅助部和预紧部的变形,使两侧工作部间的皮肤形成褶皱向上凸起,凸起的皮肤可与朝下回弹的预紧部处的电极能够相互抵持,并形成带有持续预紧力的充分接触状态,有效提高皮肤与电极的电接触紧密程度,保障电刺激治疗效果。该方式可突破传统电接触刺激的技术限制,尤其可适用于皮下脂肪组织较少的头皮区域及局部小穴位,提高经颅电刺激治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59390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18044.9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PC: A61N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戴式头部刺激设备的控制方法,涉及医疗信息技术领域,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从而确定控制参数,同时根据皮质兴奋性增加和抑制情况,进行脉冲频率和强度的设置,使得缓解方案更加贴合使用者的个体化需求,能够提高使用者恢复效果,通过在指定头戴式设备内设置多个刺激头并分布在不同的头部功能区,根据使用者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单独控制,设备内多个刺激头的设置使得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的神经病症,对于那些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神经性疾病或症状的使用者尤为重要,能够在单个设备的框架内为使用者提供综合性的神经调控缓解,简化设备使用流程和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831933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770551.X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PC: A61B5/374 , A61B5/378 , A61B5/38 , A61B5/383 , A61B5/291 , A61B5/256 , A61B5/00 , A61B8/06 , A61B8/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装置,包括TCD诊断仪,所述TCD诊断仪的一侧连接有诱发电位刺激帽,所述TCD诊断仪的一侧活动设置有TCD探头,所述诱发电位刺激帽包括光刺激装置、声刺激装置、电刺激装置,所述光刺激装置包括镜框,所述镜框的两侧均连接有绑带,所述镜框内设置有两个镜片。本发明在对患者进行老年痴呆诊断时,能够在镜框的后侧覆盖上防护膜,从而当患者戴上镜框上时,患者的眼周不会直接与镜框接触,进而避免了眼部疾病的传播,而当使用完毕后,能够使用活动板上的锯齿配合挡杆上的插孔对使用过的防护膜进行切除,进而避免使用过的防护膜上残留细菌病毒。
-
公开(公告)号:CN11826287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435388.1
申请日:2024-04-11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医学影像诊断对比阅片方法,包括:使用多种医学影像采集设备捕获患者的多源影像数据,并将多源影像数据传输至影像处理系统中,处理得到患者的人体特征图像;应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标准特征图像的自动分割,得到感兴趣区域的精确定位,并对感兴趣区域进行标记和提取,将病灶区域从感兴趣区域中分离出来;采用特征的配准算法,对不同时间点捕获的同一患者的标准特征图像进行配准,通过空间变换将同一患者的不同标准特征图像对齐,实现标准特征图像的时间序列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965615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76691.4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PC: A61K31/352 , A61P25/28 , A61P25/20 , A61K36/87 , A23L33/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个性化治疗系统及方法。本发明以二氢杨梅素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可以增加大脑ATP供应,增加Gephyr in蛋白水平,改善大脑抑制性神经元(GAMA氨基丁酸)的功能;通过该化合物,可以有效改善痴呆患者夜间睡眠障碍,尤其是伴有夜间躁动兴奋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894824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59346.8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共振用手功能成像辅助装置,包括环状结构的固定框,固定框的内壁面依次安装有多个主作用绳,多个主作用绳靠近固定框圆心一侧的中部均安装有串联组件,多个串联组件的另一端共同安装有中心弹力圈。通过各个结构相互联系,并形成各个绳体相互垂直的绳体网络结构,利用绷紧绳体的垂直方向易于发生阻尼形变的原理,在患者进行往复式手指攥拳和张开的过程中,分别由多根主作用绳和一根中心弹力圈分别对患者手指进行微小阻力刺激,该微弱的阻力会持续对患者手指进行运动状态下的阻力刺激,并将手部的运动刺激传导辐射至患者不同的脑部神经区域,以此更精准的确认神经受损患者的病灶是否侵犯手运动功能区,从而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31933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70551.X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PC: A61B5/374 , A61B5/378 , A61B5/38 , A61B5/383 , A61B5/291 , A61B5/256 , A61B5/00 , A61B8/06 , A61B8/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装置,包括TCD诊断仪,所述TCD诊断仪的一侧连接有诱发电位刺激帽,所述TCD诊断仪的一侧活动设置有TCD探头,所述诱发电位刺激帽包括光刺激装置、声刺激装置、电刺激装置,所述光刺激装置包括镜框,所述镜框的两侧均连接有绑带,所述镜框内设置有两个镜片。本发明在对患者进行老年痴呆诊断时,能够在镜框的后侧覆盖上防护膜,从而当患者戴上镜框上时,患者的眼周不会直接与镜框接触,进而避免了眼部疾病的传播,而当使用完毕后,能够使用活动板上的锯齿配合挡杆上的插孔对使用过的防护膜进行切除,进而避免使用过的防护膜上残留细菌病毒。
-
公开(公告)号:CN11845638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34300.6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药物转运磁悬浮机器人,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机器人本体存储仓和轨道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存储仓的底部设置在轨道本体的顶部,所述机器人本体存储仓内侧设置有外转子屏蔽体,所述外转子屏蔽体的外侧均匀分布有多个机器人行走磁极,所述外转子屏蔽体的内侧设置有磁悬浮组件,所述磁悬浮组件的外侧均匀分布有多个硅钢片。本发明通过采用磁悬浮设计,可在运行移动的过程中实现无接触,保证了无静电发生,进而不会造成火花产生等情况,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升了运行的安全性,另外通过磁悬浮设计有利于减少了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磨损,降低了后期维护的情况,有利于降低了后期使用的成本支出。
-
公开(公告)号:CN11894824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59346.8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共振用手功能成像辅助装置,包括环状结构的固定框,固定框的内壁面依次安装有多个主作用绳,多个主作用绳靠近固定框圆心一侧的中部均安装有串联组件,多个串联组件的另一端共同安装有中心弹力圈。通过各个结构相互联系,并形成各个绳体相互垂直的绳体网络结构,利用绷紧绳体的垂直方向易于发生阻尼形变的原理,在患者进行往复式手指攥拳和张开的过程中,分别由多根主作用绳和一根中心弹力圈分别对患者手指进行微小阻力刺激,该微弱的阻力会持续对患者手指进行运动状态下的阻力刺激,并将手部的运动刺激传导辐射至患者不同的脑部神经区域,以此更精准的确认神经受损患者的病灶是否侵犯手运动功能区,从而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35207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137779.5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nventor: 戴西件 , 肖轩 , 刘碧霞 , 李艺晖 , 杨培 , 曹旭 , 李买平 , 吴乔博洋 , 刘鑫婷 , 梁钧贤 , 李锦龙 , 饶瑜洁 , 赵文欣 , 简慧敏 , 曲浥轩 , 甘青 , 黄明龙
IPC: G16H50/30 , G06F18/241 , G06F18/214 , G06N20/00 , G16H50/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郁症人群中筛查痴呆高风险人群因素组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规定的时间内,搜集并处理参与者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个体的人口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信息等,本发明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便捷且高效的方式来评估他们发展痴呆症的风险,通过个性化的反馈与预防建议可以帮助用户提前采取行动,降低患病风险,此外,系统使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为医疗提供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来更好地理解痴呆症,并可能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它还为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信息化支持工具,通过早期识别可能的风险因素,可以更好地规划健康护理和生活调整策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