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磁电效应的复合薄膜异质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86545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10098905.1

    申请日:2008-05-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具有磁电效应的复合薄膜异质结,由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和具有磁致伸缩效应的材料复合而形成,特征是:所述的具有磁致伸缩效应的材料为稀土铁合金RFe2纳米薄膜,R为稀土元素;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为柔软的PVDF聚合物压电薄膜;两种薄膜的复合方式是:稀土铁合金RFe2纳米薄膜淀积在PVDF压电薄膜上而形成RFe2/PVDF双层纳米复合薄膜。该RFe2/PVDF双层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将RFe2团簇束流持续淀积在PVDF压电薄膜表面,形成RFe2纳米薄膜层。本发明中PVDF聚合物薄膜既是压电功能层,又是RFe2纳米薄膜层的衬底。本发明的复合薄膜异质结中界面应力传递更加有效,具有较强的磁电效应。

    一种制备具有密堆积结构的纳米超薄晶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58945C

    公开(公告)日:2009-11-11

    申请号:CN200710023415.0

    申请日:2007-06-0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制备具有密堆积结构的纳米超薄晶片的方法,采用气相团簇束流源产生颗粒直径在1-50纳米之间尺寸分布集中的纳米团簇束流,以纳米晶片的材料压制成为溅射靶材,并将其电离,加速,使得从其出发到衬底时的纳米颗粒能量在接近或刚超过颗粒的整个结合能的区间,衬底选用非取向的非晶衬底,将纳米颗粒束流高能沉积在衬底上。在本发明中,利用荷能团簇束流沉积的方法来制备超薄的纳米晶片,是因为荷能团簇束流沉积可以使数百成千个原子以同一速度到达衬底,而接近整个颗粒结合能的动能在荷能纳米颗粒与衬底完成接触的瞬间消失作用在纳米颗粒上,促进了密堆积结构晶核的生长。

    磁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62514C

    公开(公告)日:2006-07-05

    申请号:CN200410041727.0

    申请日:2004-08-1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磁电复合薄膜由锆钛酸铅铁电基体和均匀分布于其中的铁酸钴磁性颗粒所构成,其中铁酸钴颗粒在复合薄膜中的体积含量在20%~80%之间。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铁电性和铁磁性,并具有磁电效应。铁酸钴颗粒在复合薄膜中的优化比例在40%~60%之间。在制备复合薄膜时,可通过在衬底上交替旋涂不同层数的锆钛酸铅和铁酸钴凝胶薄膜,以得到上述不同的铁酸钴体积含量;在高温退火处理过程中,由于锆钛酸铅铁电体层和铁酸钴层相互渗透并自发聚集,复合薄膜将形成连续的锆钛酸铅铁电基体相和均匀分布于其中的铁酸钴颗粒磁性体相。复合薄膜随铁酸钴体积含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磁电效应。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这种磁电复合薄膜的具体方法。

    磁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97612A

    公开(公告)日:2005-03-23

    申请号:CN200410041727.0

    申请日:2004-08-1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磁电复合薄膜由锆钛酸铅铁电基体和均匀分布于其中的铁酸钴磁性颗粒所构成,其中铁酸钴颗粒在复合薄膜中的体积含量在20%~80%之间。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铁电性和铁磁性,并具有磁电效应。铁酸钴颗粒在复合薄膜中的优化比例在40%~60%之间。在制备复合薄膜时,可通过在衬底上交替旋涂不同层数的锆钛酸铅和铁酸钴凝胶薄膜,以得到上述不同的铁酸钴体积含量;在高温退火处理过程中,由于锆钛酸铅铁电体层和铁酸钴层相互渗透并自发聚集,复合薄膜将形成连续的锆钛酸铅铁电基体相和均匀分布于其中的铁酸钴颗粒磁性体相。复合薄膜随铁酸钴体积含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磁电效应。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这种磁电复合薄膜的具体方法。

    单晶二氧化钛纳米丝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612C

    公开(公告)日:2002-01-09

    申请号:CN98111329.X

    申请日:1998-06-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nventor: 李光来 王广厚

    Abstract: 一种获得微米量级的TiO2纳米丝,尤其是单晶TiO2纳米丝的方法,制备NaCl溶液的微乳和TiO2前驱物Ti(OH)4微乳,将NaCl溶液与Ti(OH)4两种微乳均匀混合并在一定温度下作热处理,经过热处理,再经过分离、烘干,即得单晶TiO2纳米丝。所用原料是普通的化学药品,制备过程简单,无特殊要求。所得纳米棒尺寸均匀,通过改变成分配比,可以方便地改变纳米晶丝尺寸。重复性好。

    一种中性团簇束流喷嘴集群实现宽幅纳米颗粒束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89734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10038796.X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中性团簇束流喷嘴集群实现宽幅纳米颗粒束流的方法,所述束流喷嘴集群由束流集群板即集成束流枪实现,束流集群板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多个集成束流枪的喷嘴,第二层为分离器,分离器与喷嘴一一对应,分离器与喷嘴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两层的间距为0.5cm到5cm之间。本发明构成可用于较大面积和较大通量纳米加工的纳米颗粒束流,实现较大面积的纳米喷涂。借此实现的高颗粒通量的宽幅纳米束流将有助于提高利用团簇束流进行纳米表面加工时单位时间产额,有助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纳米加工的单位成本。

    一种可集成的密集纳米颗粒单层膜氢气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82528A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910028487.3

    申请日:2009-01-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集成的密集纳米颗粒单层膜氢气传感器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为:首先,利用光刻方法在表面长有SiO2的硅片上得到梳状电极;然后,在制备好的电极上沉积钯纳米粒子,形成传感器单元;最后,将一系列具有不同的初始电导值的传感器单元并联起来构成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快的响应速度和高的灵敏度,并且本发明的全部制备步骤可包含于标准的微电子器件制作流程中,用于实现传感单元与电子测量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的片上集成,获得微纳传感器件。也可以与微机械单元的制作步骤相衔接,用于微机电器件的制备中。

    间距与构型可调控的纳米颗粒有序阵列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03423C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610040741.8

    申请日:2006-05-3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间距与构型可调控的纳米颗粒有序阵列的制备方法,它是将嵌段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把溶液旋涂于衬底(5)上,置于称量瓶中内滴甲苯,用铝箔或棉布密封,制成有序图案模板,固定在衬底座(5)上,置于沉积室(8)中,抽真空,向冷凝室(6)内充入惰性气体,由原子化器(1)通过磁控溅射或高温蒸发产生原子气,经冷凝室(6)中的惰性气体冷凝生长成纳米粒子,通过喷嘴(2)形成高度定向纳米粒子束流(4);纳米粒子束流对模板衬底沉积,当覆盖率≤100%时停止沉积,便可得到线形纳米粒子阵列,或二维有序纳米粒子阵列。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高效率、易于规模化生产等特点。

    直流磁场传感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29524C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610040817.7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直流磁场传感器,包括磁电元件和感应线圈,其中的磁电元件的两个电极与交变电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电元件采用具有磁电效应的材料;所述感应线圈缠绕在磁电元件外部,该感应线圈的两端为传感器输出端。由于磁电效应,外加的交变电场使磁电元件的内部发生磁化,该磁化可被外部感应线圈灵敏地感应而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当所述直流磁场传感器被放置在直流磁场中时,由于磁电元件的磁电效应随直流磁场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变化,其磁化状态将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外部感应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外部感应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幅值,即可获得被探测直流磁场的大小。

    加热氧化层包裹金属纳米核壳结构形成纳米液体的喷射和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11530A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610088447.4

    申请日:2006-08-2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加热氧化层包裹金属纳米核壳结构形成纳米液体的喷射方法,在洁净非晶碳或硅衬底用真空离子刻蚀的方法去除其表面附着物加强结合力,在衬底上采用气相凝聚沉积来制备直径在40-100nm之间的低熔点金属纳米颗粒,低熔点金属是铅、锑、锡中的一种或二元合金;通入氧气,在颗粒表面形成厚度小于10nm的不均匀的氧化层;在1Pa的Ar气氛下,加热衬底使得内部纳米核心熔化并且体积扩张,从外氧化层薄弱处撑裂氧化层从而形成10-40纳米的表面破裂孔,加热温度为略低于核心金属的块体熔点10-60摄氏度,最终内部液体从喷口射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