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81388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210617320.6
申请日:2022-06-01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39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元件发热强度分配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基板区域中放置若干电子元件,固定所有电子元件的位置,并给定与元件数量相等的发热强度序列;发热强度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配到电子元件,每次分配一个发热强度时,已分配强度元件的发热强度保持不变,找到未确定位置的发热强度的次小值,将未分配强度元件的发热强度设定为次小值,并采用数值方法得到区域的温度分布;根据温度分布,找到未分配强度元件中温度最高的元件,将其发热强度设定为最小值,该元件成为已分配强度的元件;重复上述发热强度分配过程,直到所有的电子元件均成为已分配强度的元件,得到的结果即为最终的分配优化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887149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25791.X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7/18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场协同方程的并行流道冷却系统优化方法;本发明给定流道宽度分布的初始并行流道冷却系统,求解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系统速度场和温度场,记录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设定各热源边界为等温边界,温度值为记录的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计算对流传热场协同方程得到并行流道冷却系统速度场;利用得出的速度场再次计算能量方程得到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将Ts’作为热源边界重新计算场协同方程,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Ts’与Ts的分量残差小于设定的收敛残差为止;然后基于此时系统的流道速度分布,求解流阻网络反向计算模型得出系统的优化结构参数。本发明具有无经验性和随机性、优化时间短、优化效果好、适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832500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0982079.6
申请日:2017-10-2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 B60L11/18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1 , H01M10/6556 , H01M10/6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动力电池风冷系统出口位置的优化方法,所述方法从均匀间距冷却流道的动力电池风冷系统出发,出口流道方向与冷却流道方向平行且与进口流道方向垂直,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动力电池风冷系统的温度分布,采用优化策略不断缩小出口流道最佳位置的区间,最终得到出口流道的优化位置,以达到最优的目标函数值。所述方法具有优化过程简单、优化速度快、性能指标好、扩展性好、实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138728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439319.9
申请日:2015-07-23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贪婪算法的电子元件传热优化排布方法,包括元件放置阶段及元件调整阶段,本发明将基板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网格,以基板区域为计算域,数值求解基板区域的温度分布,分析已有电子元件布局,根据温度分布,将待放电子元件放入可放元件区域中温度最低的网格在红,并记录放入的顺序,然后进入元件调整阶段,具体是将电子元件按照放入顺序取出,每取出一个电子元件,均重新计算基板的温度分布,确定可放元件的区域,将取出的电子元件放入温度最低的网格,得到最优布局。本发明具有优化过程简单、优化速度快、性能指标好、扩展性高、实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02313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1711094459.2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6 , H01M10/6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T型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包括进口段、进口导流板、冷却流道、出口导流板、出口段和动力电池组,进口导流板和出口导流板平行分布在与动力电池组保持一定间距的上下两侧,所述间距分别形成上下空气流道,与动力电池组中各个相邻单体电池间的间距形成的冷却流道呈垂直关系,所述冷却流道相互平行,间距不相等,进口段与进口导流板垂直连接,出口段与出口导流板平行相连,进口段与出口段呈垂直关系。所述系统有效降低了动力电池组的热点温度和温差,有利于延长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并保证电动汽车安全可靠地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772080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10350.2
申请日:2023-12-1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C08L75/08 , C08L23/08 , C08L79/00 , C08K5/5313 , C08K5/3492 , C08K5/3462 , H01B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桩电缆护套的高性能无卤阻燃线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高分子材料及电缆材料技术领域,充电桩电缆护套的高性能无卤阻燃线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90~100份,聚烯烃弹性体树脂0~15份,马来酸酐相容剂5~15份,复合无卤阻燃剂15~25份,抗氧剂0.5~1份,抗水解剂0.5~1.5份,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桩电缆护套的高性能无卤阻燃线缆材料,通过加入聚烯烃弹性体树脂,在高温时聚烯烃弹性体树脂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能吸收和分散热能,从而减缓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在高温下的降解速度,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798024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1911195863.8
申请日:2019-11-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脉动热管的车用电机强化冷却结构,包括机壳、脉动热管、多个定子绕组、定子铁芯、转子、转子轴和端盖,所述转子安装于机壳内,转子轴与转子连接,定子铁芯安装于转子与机壳之间,多个定子绕组分别与定子铁芯连接,端盖密封于机壳的端部;脉动热管为一段封闭的环路,脉动热管内填充冷凝介质,脉动热管包括冷凝段、绝热段和蒸发段,冷凝段贴合于机壳进行换热或者与外界冷源进行换热,蒸发段与定子绕组贴合,绝热段连接冷凝段和蒸发段,蒸发段吸收定子绕组的热量后,内部冷凝介质沸腾,通过绝热段将热量运输至冷凝段,冷凝段内的热量传导至机壳或者外界冷源进行散热,使冷凝段内的冷凝介质冷凝,再通过绝热段回到蒸发段。
-
公开(公告)号:CN110119548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350012.X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风冷系统入口导流板板型的快速优化方法,从给定的导流板板型出发,通过数值方法计算风冷系统的温度场,分析每个电池的温度,确定最佳和最差冷却能力的冷却流道位置,然后减小前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并增加后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每次进行导流板控制点高度调整后,均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温度场,从而进行下一次控制点高度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记录最佳电池组温度及其对应控制点高度分布;当控制点调整步数达到设定步数或者电池组温差不再随着调整而减小时,控制点高度调整阶段结束;针对记录的最佳控制点高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光滑的曲线导流板板型,即为最终的优化导流板板型。
-
公开(公告)号:CN11013502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49438.3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 H01M10/613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电池热管理的风冷系统导流板形状优化方法,所述方法从均匀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出发,数值求解风冷系统的冷却流道流量,从远离入口或出口的冷却流道出发往入口或出口方向,通过依次调整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选出使系统目标函数最优的流道截面宽度。假设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调整一次为一轮调整,通过反复多轮调整,不断逼近最佳截面宽度分布。当一轮调整中,目标函数值不再变化时,调整过程中记录的最佳目标函数值对应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为最佳分布。最后,由得到的最佳截面宽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最终光滑的导流板形状。本发明具有优化过程简单、性能指标好、扩展性好、实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19548A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910350012.X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风冷系统入口导流板板型的快速优化方法,从给定的导流板板型出发,通过数值方法计算风冷系统的温度场,分析每个电池的温度,确定最佳和最差冷却能力的冷却流道位置,然后减小前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并增加后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每次进行导流板控制点高度调整后,均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温度场,从而进行下一次控制点高度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记录最佳电池组温度及其对应控制点高度分布;当控制点调整步数达到设定步数或者电池组温差不再随着调整而减小时,控制点高度调整阶段结束;针对记录的最佳控制点高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光滑的曲线导流板板型,即为最终的优化导流板板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