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5028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13552.6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G06F30/27 , G16C20/10 , G16C20/70 , G16C20/20 , G06Q50/26 , G06F111/08 , G06F113/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水文变量的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方法,涉及水文模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流域内部水文循环数据、相对湿度和蒸发量数据、地下水和径流的历史数据,生成历史数据集,根据历史数据集构建水文模型,基于水文模型引入贝叶斯参数估计法,对水文模型参数进行率定,通过最小化贝叶斯风险得到最后的参数估计值作为率定后参数,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决定系数对率定后参数进行验证,确定水文模型最优参数,对流域水文进行模拟。本发明有助于降低水文模型调参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52378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87118.7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洪涝分级预警方法及系统,涉及城市水安全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城市的地势,根据地势的变化范围,将目标城市划分为第一目标区域、第二目标区域以及第三目标区域;获取第一目标区域、第二目标区域以及第三目标区域对应的当前时刻、当前降雨数据、当前地下管网液位数据以及地下管网最大承载能力,以及第一目标区域、第二目标区域以及第三目标区域对应的地下管网最大排水能力;根据第一目标区域、第二目标区域以及第三目标区域对应的当前降雨数据、当前地下管网液位数据、地下管网最大承载能力、地下管网最大排水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级预警;本发明便于对城市进行防灾预警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1749563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539252.7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气象因素和污染传输的大气污染物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取测试区域在预设时间序列上的大气污染浓度数据,并作为模型构建数据;S2:对模型构建数据中的气象因素影响进行滤除,构建气象因素影响模型;S3:计算模型构建数据中的外来传输贡献影响,构建外来传输贡献影响模型;S4:将模型构建数据与气象因素影响模型以及外来传输贡献影响模型进行关系耦合,构建大气污染浓度关系耦合模型;S5:根据大气污染浓度关系耦合模型,估算待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影响。本发明通过结合气象因素和外来传输贡献影响,能够根据气象因素和外来传输贡献影响对区域大气污染浓度进行综合研判。
-
公开(公告)号:CN11836499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46569.4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7/18 , G01N3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区域水污染治理评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同流域河流水质指标气候背景值的统计滤波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目标河流区域内布设采集水质指标数据的多个观测站点,并基于目标河流区域内所有观测站点采集的某项水质指标数据月均值的最小值,得到目标河流区域的水质对应项指标最小月均值时间序列,再利用KZ滤波法对水质对应项指标最小月均值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分解后的长期分量,确定目标河流区域各观测站点的水质对应项指标的长期削减空间,并计算目标河流区域内水污染治理措施的减排效果。具有计算方法简便、快速,不仅避免了现有数值模型的计算复杂性和操作专业性,还能够为国内其他河流开展水质研究与评价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964958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788542.X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避难场所智能预警系统及方法,涉及灾害预警技术领域。包括基于传感器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获取环境数据和图像数据,生成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集构建评价指标,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信息,并综合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信息获得评价等级,判断灾难评价等级是否超出阈值,若是,则发出警报,并提示人群进入对应避难场所。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疏散速度并防止警备资源浪费,减少人员伤亡数量,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