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81451B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0810106362.3

    申请日:2008-0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热处理领域的一种实现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该装置由垃圾气化器(a)、置换燃烧器(b)和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三个流化床并联组成,以及分别与所述各个流化床相连的旋风分离器(d)、旋风分离器(e)、旋风分离器(f),和用于处理尾气的冷凝器(g)和气体分离器(h)。所述热处理工艺采用并行循环流化床和置换反应方式,以空气或水蒸气作为流化介质,生成富氢可燃气体,提高了系统产物的附加值;同时系统产出高浓度CO2,从而实现CO2的单独收集以及可燃气体的直接或后续利用,降低成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热处理方式的近零排放。

    一种炉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664979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575549.5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炉灶,涉及生物质利用技术领域,该炉灶包括所述炉灶主体、生物质热解装置和催化燃烧装置。炉灶主体具有炉膛和连通所述炉膛的出烟口,所述炉膛具有生物质燃烧区。所述生物质热解装置设置在所述炉膛内,且沿所述生物质燃烧区周侧延伸,所述生物质热解装置具有热解气喷嘴,所述热解气喷嘴朝向所述生物质燃烧区。所述催化燃烧装置设置在所述炉膛内,靠近所述出烟口。本申请中通过在炉灶内设置生物质热解装置,生物质热解装置排出的热解气体进入生物质燃烧区上部形成低氮燃烧区,增大炉膛内部扰流,形成还原性气氛,且热解后的生物质碳可作为燃料回收利用,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

    一种炉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64979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011575549.5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炉灶,涉及生物质利用技术领域,该炉灶包括所述炉灶主体、生物质热解装置和催化燃烧装置。炉灶主体具有炉膛和连通所述炉膛的出烟口,所述炉膛具有生物质燃烧区。所述生物质热解装置设置在所述炉膛内,且沿所述生物质燃烧区周侧延伸,所述生物质热解装置具有热解气喷嘴,所述热解气喷嘴朝向所述生物质燃烧区。所述催化燃烧装置设置在所述炉膛内,靠近所述出烟口。本申请中通过在炉灶内设置生物质热解装置,生物质热解装置排出的热解气体进入生物质燃烧区上部形成低氮燃烧区,增大炉膛内部扰流,形成还原性气氛,且热解后的生物质碳可作为燃料回收利用,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

    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氮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8209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1182489.8

    申请日:2019-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氮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质红外光谱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2)记录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时的环境状态参数;(3)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测得生物质样本的氮含量测量值数据;(4)对红外光谱数据和氮含量测量值做两两相关性计算;(5)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数据降维;(6)以主成分数据和环境状态参数为输入,氮含量测量值为输出,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至误差小于0.1%;(7)输入验证集数据,模型计算获得氮含量数据,与测量值数据比较,得出预测偏差。该方法无需破碎或接触生物质,是一种可以实现在线测量、充分考虑测量环境影响、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方法。

    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氧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6681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1911182502.X

    申请日:2019-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氧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质红外光谱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2)记录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时的环境状态参数;(3)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测得生物质样本的氧含量测量值数据;(4)对红外光谱数据和氧含量测量值做两两相关性计算;(5)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数据降维;(6)以主成分数据和环境状态参数为输入,氧含量测量值为输出,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至误差小于0.1%;(7)输入验证集数据,模型计算获得氧含量数据,与测量值数据比较,得出预测偏差。该方法无需破碎或接触生物质,是一种可以实现在线测量、充分考虑测量环境影响、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方法。

    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钾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820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1182407.X

    申请日:2019-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主成分和神经网络的生物质钾含量测量与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质红外光谱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2)记录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时的环境状态参数;(3)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测得生物质样本的钾含量测量值数据;(4)对红外光谱数据和钾含量测量值做两两相关性计算;(5)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数据降维;(6)以主成分数据和环境状态参数为输入,钾含量测量值为输出,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至误差小于0.1%;(7)输入验证集数据,模型计算获得钾含量数据,与测量值数据比较,得出预测偏差。该方法无需破碎或接触生物质,是一种可以实现在线测量、充分考虑测量环境影响、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方法。

    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550846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910083719.5

    申请日:2009-05-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2258/05 Y02E20/16 Y02E50/3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垃圾填埋气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范围的一种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该发电系统由垃圾填埋气集气系统、化学链式燃烧系统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联合组成。所述工艺是空气反应器内金属单质与空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在燃料反应器内垃圾填埋气与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单质、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还原后的金属单质经返料管返回到空气反应器,完成金属氧化物的再生;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出口的气体分别通入两个单独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进行发电以及二氧化碳的回收。本发明在没有额外能量损失的条件下,能够将二氧化碳从燃烧产物中分离并储存,本工艺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种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81451A

    公开(公告)日:2009-11-18

    申请号:CN200810106362.3

    申请日:2008-0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热处理领域的一种实现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该装置由垃圾气化器(a)、置换燃烧器(b)和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三个流化床并联组成,以及分别与所述各个流化床相连的旋风分离器(d)、旋风分离器(e)、旋风分离器(f),和用于处理尾气的冷凝器(g)和气体分离器(h)。所述热处理工艺采用并行循环流化床和置换反应方式,以空气或水蒸气作为流化介质,生成富氢可燃气体,提高了系统产物的附加值;同时系统产出高浓度CO2,从而实现CO2的单独收集以及可燃气体的直接或后续利用,降低成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热处理方式的近零排放。

    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550846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083719.5

    申请日:2009-05-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2258/05 Y02E20/16 Y02E50/3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垃圾填埋气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范围的一种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该发电系统由垃圾填埋气集气系统、化学链式燃烧系统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联合组成。所述工艺是空气反应器内金属单质与空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在燃料反应器内垃圾填埋气与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单质、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还原后的金属单质经返料管返回到空气反应器,完成金属氧化物的再生;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出口的气体分别通入两个单独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进行发电以及二氧化碳的回收。本发明在没有额外能量损失的条件下,能够将二氧化碳从燃烧产物中分离并储存,本工艺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