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77609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16392.X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转向功能的一体化动力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所述动力系统包括:车架、动力组件、车轮组件和保持架;所述动力组件分别与车架和保持架连接,并为所述车轮组件的动作提供动力;所述车轮组件与所述保持架连接;其中,所述动力组件通过调节所述保持架的朝向,实现所述车轮组件转向的调节。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转向功能的一体化动力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通过将轮毂电机与悬架系统集成并将其质量完全转化为簧上质量,有效减小电机及传动系统带来的非簧载质量,并节约底盘空间,且同时将驱动、制动、转向结合于一体,可以有效提高底盘行走系统的模块化水平,节约底盘空间,应用于要求底盘高度低的公交车以及物流车上有较大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2977608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16325.8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减小簧下质量的一体化驱动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所述驱动系统包括:车架、滑轨、滑柱、驱动单元、车轮组件和保持架;滑轨与车架连接;滑柱与车架连接;驱动单元与滑轨滑动配合;车轮组件与滑柱滑动配合;驱动单元与车轮组件连接,用于为车轮组件的动作提供动力;保持架分别与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和车轮组件的输入端转动配合,用于保持驱动单元与车轮组件之间的相对距离。本发明通过将电机与悬架系统集成并将其质量完全转化为簧上质量,有效减小电机及传动系统带来的非簧载质量,并节约底盘空间,且可以使用较大功率电机,有效提高底盘行走系统的模块化水平,应用于要求底盘高度低的公交车以及物流车上有较大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8215701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1434547.2
申请日:2017-12-26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60G21/055 , B60G21/0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可切换刚度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及其切换方法,该系统中的扭矩传递器外圈与左稳定杆固定连接,扭矩传递器内芯与右稳定杆固定连接;扭矩传递器外圈与扭矩传递器内芯之间构成四个空腔,上述四个空腔均通过液压管路与电磁换向阀相连,上述四个空腔的体积可变;其中的两条液压管路均通过液压单向阀与液压油箱相连。本发明提供的可切换刚度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当电磁换向阀通电时,两侧车轮独立跳动行程较大,以使车轮与地面之间有更好的附着性能,而在两侧车轮相对位移达到一定值后,又能提供适当的侧倾刚度,以降低车辆的侧翻风险,保障车辆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436219A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10180481.3
申请日:2008-11-2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层次分解的汽车产品开发系统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优化的产品开发目标确定,将整车层次的开发目标向较低层次的系统层和部件层进行传递,在各层次之间实现协同的优化求解,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相结合实现开发任务的柔性,实现开发子任务的模块化执行。本发明提供一种收敛速度快、求解质量高,能够在整车层次、系统层次和零部件层次上同时实现开发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优化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069596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0851037.0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30/27 , F16F1/02 , F16F1/06 , G06F111/06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方法,属于车辆悬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悬架系统设计参数,并根据所述悬架系统设计参数确定悬架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初始基本参数;选择作为螺旋弹簧材质的复合材料单层板并确定所述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力学性能参数;设定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变量及其取值范围;确定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刚度和最大轴向压缩力;设定目标,确定优化的约束条件,进行多目标优化计算;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校核,确定设计变量的取值。所述方法充分考虑了多种设计变量对螺旋弹簧结构的影响,可快速得到可靠的设计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2977609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416392.X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转向功能的一体化动力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所述动力系统包括:车架、动力组件、车轮组件和保持架;所述动力组件分别与车架和保持架连接,并为所述车轮组件的动作提供动力;所述车轮组件与所述保持架连接;其中,所述动力组件通过调节所述保持架的朝向,实现所述车轮组件转向的调节。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转向功能的一体化动力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通过将轮毂电机与悬架系统集成并将其质量完全转化为簧上质量,有效减小电机及传动系统带来的非簧载质量,并节约底盘空间,且同时将驱动、制动、转向结合于一体,可以有效提高底盘行走系统的模块化水平,节约底盘空间,应用于要求底盘高度低的公交车以及物流车上有较大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0254197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413443.6
申请日:2019-05-1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nventor: 陈潇凯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盘式电子机械式制动器的双电机驱动装置包括:一行星齿轮机构3;主电机1和辅助电机5,分设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3的三个行星齿轮32的两侧,所述主电机1的输出轴和所述辅助电机5的内转子52均与所述三个行星齿轮32相连;主电机离合器2,设置在所述主电机1和所述行星齿轮32之间;辅助电机离合器4,设置在所述辅助电机5和所述三个行星齿轮32之间;一丝杠螺母机构6,其丝杠61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3的太阳轮33相连,其螺母62与所述丝杠61螺纹连接,所述螺母62贴近盘式电子机械式制动器的活动制动块设置;速度感应器,设置在所述主电机离合器2和所述行星齿轮32之间。由上该双电机驱动装置提高了盘式电子机械式制动器的制动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437480B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810205470.X
申请日:2018-03-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铆接复合模具及利用铆接复合模具的铆接方法,包括下底座和冲头座,所述下底座的内侧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上侧设有凹模,所述凹模内设有定位块,所述冲头座的下端卡设外层冲头,所述外层冲头内可滑动设有中顶轴,所述外层冲头的下端连接有扩张块;包括如下实施步骤:预制铆接孔,安装复合模具,向下冲压冲头座。通过对高强板预制铆接孔,方便对复合模具的定位安装,避免铆接过程中对高强板的损伤;通过扩张块对铝合金板的径向作用,实现铝合金板与高强板的无铆钉铆接复合,提高了铆接的可靠性和铆接效率;复合模具可根据高强板和铝合金板的厚度实时调整,提高了复合模具的适用范围,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15795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65454.5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60G17/016 , B60G17/018 , B60G17/0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车辆悬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车轮的外倾角;根据第一预设规则,分别确定各车轮的第一外倾角调节量;根据第二预设规则,分别确定各车轮的第二外倾角调节量;确定所述第一预设规则对应的第一效果参数以及所述第二预设规则对应的第二效果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外倾角调节量、所述第二外倾角调节量、所述第一效果参数以及所述第二效果参数,分别确定各车轮的实际外倾角调节量;根据各车轮的所述实际外倾角调节量,调节变结构悬架以调节各车轮的外倾角。本发明提供的车辆悬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车辆悬架调节效果较差,无法兼顾车辆乘坐舒适性以及操控稳定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06959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51037.0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30/27 , F16F1/02 , F16F1/06 , G06F111/06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方法,属于车辆悬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悬架系统设计参数,并根据所述悬架系统设计参数确定悬架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初始基本参数;选择作为螺旋弹簧材质的复合材料单层板并确定所述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力学性能参数;设定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变量及其取值范围;确定复合材料螺旋弹簧的设计刚度和最大轴向压缩力;设定目标,确定优化的约束条件,进行多目标优化计算;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校核,确定设计变量的取值。所述方法充分考虑了多种设计变量对螺旋弹簧结构的影响,可快速得到可靠的设计方案。
-
-
-
-
-
-
-
-
-